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红苇]为什么要守岁?


    ·书摘·
    过年放爆竹,“爆”与“竹”分别针对的是年的雷神与植物神的这两个身份特征。
    年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千古不变,有关年的说法早已成为常谈。《年的三副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红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 月)仍旧围绕汉民族有关于过年来历的传说,执著于对过年来历的解释。守岁原为助阳,而爆竹与鼓的神性意义则在于它们模拟了雷神的雷声。
    

    守岁是一个相当古老的习俗。据说守岁之俗,汉唐即有之,唐太宗李世民曾有《守岁》诗。旧时吴俗守岁,尚有“守岁烛”相伴。顾禄《清嘉录》卷十二云:“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王次回《疑雨集·残岁即事》诗就是这一风俗的真实写照:“纱笼椽烛焰如幢,火齐呈花喜一双。为惜春风吹烬落,晓妆成后未开窗。”诗中流露出了一种身在节期的喜悦之情。
    守岁助阳意为何
    以“守岁烛”伴随守岁,是守岁中通常见到的方式,但也有点燃“岁火”来守岁的。除夕之夜,在门口或庭院中,架松柏枝等物烧之,名曰“岁火”。据说此俗汉已有之,称之为“火爆”。那么为什么要守岁呢?而且在守岁时为什么要以“守岁烛”或“岁火”相伴呢?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惜寸阴”,有的则认为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年。那么,守岁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守岁或守夜的目的是为了助阳,这是古代助阳仪式的某种遗存,并且以这种方式助阳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谓助阳是在两个意义上说的,一个是指阴阳的“阳”,这个较抽象;一个是指太阳的“阳”,这个“阳”就具体得多了。但不管是哪个“阳”,所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使阳压倒并战胜阴。我国素有“阳气起于北方”的说法,还有“阳由地下生”的观点,而且又把正月与三阳开泰联系在一起。但正月会三阳开泰,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能否在现实中实现还是个未知数,因而要助,甚至要大张旗鼓地助。这从守夜时要点燃“守岁烛”,要生起“岁火”、“火爆”,可以看出来,这都是要给“阳”壮声威来的。因为“阳”在古人那里,不仅意味着生机与活力,在一年新旧之交的时刻,“阳”还意味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中也认为守夜时的“烧火盆”是为了迎阳气、驱寒气的。明人高濂《四时幽赏录》描绘除夕晚登吴山望杭州的景象云:“红光万道,炎焰火云,街巷分歧,光为界隔,聒耳声喧,震腾远近,触目星丸,错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观!”这种“奇观”大概就属于大张旗鼓地助阳了。越闹腾,阳的气韵就越足了。
    助阳的目的,还可以用一些有特色的饮食来表达。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也就是说到冬至了要吃馄饨,为什么呢?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助阳。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毕竟还在阴气的重重包裹之中,怎么办呢?人们就用吃馄饨的办法,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重阴锁阳的混沌状态,释阴破阳,支助阳气生长。乾隆年间《河南府志》岁时民俗条记:“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这个时候吃馄饨,能达到“可益聪明”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把所要达到的助阳效果巧妙地加以转化了。这个巧妙的转化,就具有实用的指向性了。
    守岁助阳当然还有相助太阳之意。在一年即将终结之际,或者说在太阳正当日食时刻,不由会想象太阳正处于热力的极度损耗状态,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这对古人来说,不免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在世界各地,助阳的做法都很普遍。在古埃及作为太阳代表者的国王,会认真地绕着庙宇的围墙转圈,这种做法有其象征性的寓意,就是为了使太阳不至于因日食或其他意外而停顿。在秋分之后,古埃及人举行一个名叫“给予太阳拐杖”的节日,因为,当这颗行星在天空的轨迹日益下垂和热度日益减退时,人们就像对待一位垂暮的老人一样对待它,这个时候出现的“拐杖”仪式具有明显的扶助之意。与古埃及人不同,伊格卢利克的爱斯基摩人助阳的方式是玩“翻花篮”的游戏,用绳子做成陷阱将太阳捉住,防止它消失。有关这些习俗文化都是《金枝》一书所收集的。不管是“给予太阳拐杖”还是 “翻花篮”的游戏,其目的都是助阳。
    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指出,巫术性助日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用火作为象征,加强太阳的力量。特别是当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来临,太阳被想象为处于深度疲倦的时候,要用巫术的火堆加以鼓舞。印第安人举行这样的仪式是非常好看的,这种助日的场面较大,历时较长,同时环节较多且场面热烈,因而更具观赏性。
    在我国助阳或助天的做法,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在春天的时候,“天子迎春于东堂”,“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矛,号曰助天生”。(《后汉书· 祭祀中》注,中华书局,1973,第3182页。)当然还有后来夏天的“助天养”、秋天的“助天收”和冬天的“助天诛”。助天或助阳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都会觉得傻得可笑,而在“天人合一”的古人看来,天或日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而当天或太阳发生危急情况的时候,就断无可能坐视不管。我国古代传统中最为紧迫的助阳活动便发生在日食的时候。《白虎通》曰:“食必救之,阴侵阳也。鼓攻之,以阳责阴也。”这些都是史书中记载的大张旗鼓的助阳做法。
    我国古代最为典型的助阳仪式表现在汉代祀太一礼仪中。《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与此同时,要“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叶舒宪认为其与印第安人的助日仪式很相似。他们的助日仪式都始于夜晚来临之际,终于黎明之时,而且助日仪式活动都以歌唱和舞蹈为主,并与太阳相关。太一礼仪中的“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的歌舞活动,其实已经是守夜习俗的皇家版本了。
    不管是西方民俗、印第安民俗中的助日做法,还是我国古代普遍存在的助阳仪式,他们都认为是起到了真正的“实际”作用的。这恐怕也是过年时选择守岁或守夜的真实目的所在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