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尘]是年味太淡还是我们对过去太留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58 中新网-中国青年报 201 若尘 参加讨论
这几年每到过年,总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这似乎已成了国人默认的“共识”。现实中,一边是“年味淡”的慨叹不断,另一边却是全国上下都在忙过年,一派热火朝天,这情景让人感觉很矛盾。 媒体还在乐此不疲地开列为何年味变淡的清单,城乡分割的体制、物质的丰裕、精神生活的匮乏、外国节日的冲击、科技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工作与买房的压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多元化导致的必然……但年味究竟是什么味?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是城市还是农村年味在变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在说年味变淡?孩子们是不是“沉默的大多数”?孩子们都还期待过年吗?孩子们眼中的年和大人眼中的年有什么区别? 虽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还是抢先一步甚至一厢情愿给“年”蒙上了一层“今不如昔”的悲情色彩,但悲情中也有一个共同点——“年味”和回忆相关联。“年味越来越淡”的潜在意思是说,过去的年味很浓。很多人都会想到过去,回忆童年的那份纯真,对“年”的期待,小时候一大家人热热闹闹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还有从大人手里接过压岁钱……似乎,真正的年味在童年。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说,“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有着不同的分别。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候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我们喜欢将过去的生活美化、艺术化(有如一幅图画印在脑海),却将眼前的生活功利化、悲情化,因为现实很骨感,跟我们没有任何距离,总满足不了我们丰满的理想。钱理群教授在《读一读<社戏>全文》中说,我们读鲁迅的《社戏》,觉得鲁迅家乡社戏的表演美极了,但如果真的坐实了,如我们在荧幕上看见那实拍的社戏的实景,我们会觉得大失所望、诗意全无的。 因为《社戏》是一篇回忆性的小说,经过了作家主观心灵的过滤,是“醒生活”与“梦”相结合的产物。人的选择性回忆,只会摘取对自己的认识提供有力证据的那部分记忆,导致我们无法完整地还原过去。“年味”是个艺术化的模糊词语,诉诸个人感觉。现在相比过去年味是浓是淡,个人的感觉不是衡量的统一标尺,一些具体的外部因素也并非直接原因,不过,从中倒是可以看到现代人内心的某个侧面——对商业化、物质时代人情淡漠的批判,对模式化春晚的失望和不满,对外国节日PK中国传统节日的焦虑,对春节官场送礼、应酬文化的责难…… 我们总喜欢去外部寻找原因,却没发现自己也在一天天地改变,我们的内心在变复杂、变世故、变麻木,情感贫乏,为外物所累,欲望的沟壑填不满,转而去寻找那逝去的、单纯的童年。周国平在《论无聊》中说,告别童年,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需要一个目的,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 一年又一年,是年味太淡,还是我们对过去太留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专家呼吁庙会文化勿被商业左右
- 下一篇:春节庙会:现代金城的民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