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成全民]年从何而来?


    中国有好多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但是最隆重、最普及、最盛大、最深入人心的节日,要算是春节了。
    然而当下的春节,却过得并不红火。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和敬重明显地削减弱化了,尤其在外来洋节等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下,青年人对过年的热情已经近乎麻木。
    因此,加热中国年节,进而弘扬民族传统,已经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年节寓意一年的开端。年节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开端。汉代《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认为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里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也说到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因为同时用两种历法,我们现在过两个年:阳历新年叫元旦,阴历新年叫春节。辛亥革命后的 1912 年我国开始实行基督教世界通行的所谓公历,即阳历。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365.24219 天(即一个太阳年)为一年,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公历符合太阳运行的情况,但它不足之处就是与月亮变化无关。公历中每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圆之日。我国传统历法(阴历),据说发明于夏代,所以称夏历。它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它的制定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它以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为一个月,并把其中的朔日规定为初一。这样每到望日(即十五) 这一天,就一定是月圆之日。夏历内部还专门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由于同时考虑日、月双方的运行情况,所以夏历比阳历更实用、更便于民众遵守农时进行生产生活。而西方历法只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阴阳和谐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中国的历法对日月并重。
    我们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见月亮之日(初一)的价值意义,于是把它确定为自己历法制度中一年的开端,这就是年节——开春之节(春节)。同时,又创造了神话和种种仪式行为来标志这个开端,说明这个开端。不同的社会阶层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春节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但是,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
    其实中国年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时叫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一年之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商代曾经以腊月为正月,周代曾经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曾经以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节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农历元旦,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年节的第一天。
    年节的概念,最初含义还跟农耕相关。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正式固定,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后,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这便开创了中国独有的年节双轨制。
    1949 年9月27日,在讨论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定为“春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