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春节是生活之树上迎春的花朵(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08 中国新闻网 2010-02-12 11:1 刘魁立 摄影/图 参加讨论
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作为过年的重要功能之一依然存在,人们无论离家多远、身居何处,总要千方百计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 过去,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如今很多人家里,已经不再供灶王了。这一习俗渐渐淡出了多数人的生活,但是在人们的观念里,祭灶还被当作意味深长的历史记忆保存着,有的人还会买上几块灶糖尝尝鲜,以满足那种怀旧的情感。写对联,蒸馒头、杀猪,杀鸡,糊墙,糊棚,理发、洗浴以及做新衣等诸多忙年的事项,都不再需要排进我们的日程表了,然而,我们却要为另外一些新事操心:买贺年片,写新年贺词,发给亲朋好友。家里还不免要准备些糖果,选购一些送给亲友的拜年礼物,甚至还要添些新衣服、新器皿、新家具,等等等等。 有几件事要比平时做得更加仔细和特别认真,那就是整理和美化居家环境,准备新年食品,换言之,依然还是要以一个新的人、新的家、新的心情,来迎接新的时间周期的到来。过年的这一本质性内核依然存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作为过年的重要功能之一依然存在。所以人们无论离家多远、身居何处,总要千方百计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 我们的节日体系,特别关注时间交替的关节点。除夕交子时刻,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节点。这一刻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它意味着旧的时间周期的结束和新的时间周期的开始。用民俗学的术语说,就是“阈限”。它像一个门槛,既不是门里,也不是门外。迈门坎儿需加小心,不然会摔跟头。在交子时刻度过年的关节,也需要多加小心。在过去,我们要请神,要祭祖,把各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平顺地度过“年关”,迎接新的一轮时间,期盼更大的收获,期盼来年的幸福吉祥。现在,迎神活动已经渐渐淡出,祭祖仪式也变得简单,但是吃年夜饭、除夕守夜,仍不可免,依然奉行如仪。 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生活之树上鲜艳夺目的花朵,是社会群体及其每一个成员心中永远唱不完的美妙的歌 大年初一以后,到亲友家去拜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事必躬亲了。但是至亲和挚友还是要到家里去看望的。有些象征例如像压岁钱,渐渐少了些象征含义,多了些实际意味。可是有些象征,依然还被人们乐意地保留着,其中也许增添了现代的谐趣:交子之前,垃圾是向外扫的。过了交子,垃圾要向屋里扫,说是“财不外流”。过了“破五”,垃圾才又恢复自己的身份,可以被扫出屋外了。可见习惯的势力是顽强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体现着年俗由家庭转向社会。灯节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社会的大联欢。人们用吃元宵来迎接新的时间周期的第一个圆月。顺便说一句,节庆时期的相关食品也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平时我们也都吃饺子、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然而,除夕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和八月仲秋的月饼,和平时的同样食品意味是全然不一样的。节日食品承载着人们另样的情感。有的人说,现在年味儿节味儿淡了,仅仅剩下了吃。于是称端午节、中秋节为粽子节、月饼节,这当然是一种误解。正月十五闹元宵,祖国各地办灯会,北方烧旺火,南方表演“秋色”,许多地方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办各种花会,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庆佳节,充分体现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和生活的欢乐。 节日是什么?节日是休闲,但比休闲更重要;节日是广大民众展示美好心灵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节日是提升美好情操和培育丰富情感的熔炉;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节日是这一切以及其他的总和;节日是生活之树上的鲜艳夺目的花朵;节日是社会群体及其每一个成员心中永远唱不完的美妙的歌。 □刘魁立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