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勃]祈生与狂欢: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至少从隋朝开始,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丰富的习俗活动,并形成十分鲜明的文化性格,此后,节俗活动更加多姿多彩。节日期间,人们踏月走桥,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元宵节成为中国诸多传统节日当中最热闹的一个。
    说起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坊间流传的两首童谣正做了很好的揭示。其一云:“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其二云:“元宵节,闹花灯,人们个个都欢腾。大街小巷做花灯,满街都是红灯笼。”前者道出了元宵节的祈生意蕴,后者道出了元宵节的狂欢精神。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食色,性也”,人的生产、再生产和物的生产、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下去的必要条件,因此,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是不少传统节日都多多少少包含的意蕴,然而,这其中毕竟又有多寡轻重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元宵节在这方面似乎更为突出,明显带有祈生色彩的节俗活动也更多一些。
    祈生,就是对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祈子盼的是人丁兴旺,祈年盼的是庄稼丰收。
    一方面与灯火通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有关,一方面与“灯”与人丁的“丁”音相近、形相似有关,元宵节的祈子活动总是与灯联系在一起,正如前引童谣所说的“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我国不同地方用灯祈子的方式不同,或送,或偷,或请,或抢,但都表达着同一种念想。比如在四川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在元宵节这天,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送到女儿家,叫做“送灯”,俗信这样可以多生孩子。广州则有请灯之俗。元宵节时,当地庙里会张挂许多花灯,都编了吉祥的名目,又分了几等的价钱。有想请的,就告诉庙里的司祝,喜欢哪一盏,便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四个字,叫做“请灯”,俗信请灯可以使家中添丁。甘肃阿阳有抢灯之俗,也叫端灯、背猴。这一习俗活动在年前出嫁女儿的人家举办。事先捏制多盏面灯,其中最大的一盏为猴形。灯碗内放油,可以点燃。天将黑时,主办者在院内放八仙桌,桌上放炕桌,再放斗,将猴灯摆在最高处,各种形制的小灯放置在猴身上的各个部位以及八仙桌、炕桌、斗的空闲处。主祭者是新婚夫妇,他们先叩拜猴灯及乡亲,然后点燃灯盏。大家先是观赏,听到有人喊“抢”时,就争先恐后上前抢灯。早有准备的新女婿会捷足先登,抢猴灯在手。余下的多被青少年抢走。等新婚夫妇回家时,要将猴灯背走,并将其吃掉,据说这样可以很快生育子女。四川合川一带,常有一些好事者,偷取别人屋檐下的灯,糊上红绫,一路敲锣打鼓,送到多年不育的人家,叫做“送檐灯”.当地还有“偷元宵汤圆”之举,也意在祈子,正月十五日晚,家家会作汤圆祭祀天地和祖先,祭毕分给家人食用,取合家团圆之意,叫做“元宵汤圆”.多年不育的人家,会到子孙繁多的邻居家偷食元宵汤圆。
    元宵节期间较广流行的走桥摸钉也含祈子意蕴。比如江苏如一带,元宵节期间,“女伴相携出行,争拾云路桥砖,为得子之兆”.北京一带,妇女出行到城门去摸门上的钉,摸到也是得子之兆。
    元宵节期间的祈年活动也曾十分常见。比如上海、江苏南部一带有“照田蚕”的做法,是典型的祈年之举。元宵节黄昏时分,家家户户点燃用芦苇、红草或茅草扎成的草把,沿着田埂或田野快步跑,边跑边喊:“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我家的菜上了街,人家的菜不曾栽;别人家的谷子豆子大,我家黄豆盘碗大;别人家棉花瘦又低,我家棉花壮了又撑天。”喊罢再拿火把到自家的田地挥舞、喊叫一番,据说这样可以防治虫害,令庄稼丰收。山西《潞安府志》的农民会“蒸面茧以祀蚕姑,作粘穗以祀谷神。”元宵节广泛流行的舞龙活动也与祈年不无关系。庄稼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龙乃司水之神,舞龙的目的正在于唤醒冬季沉潜于深渊的长龙,让它兴云布雨,济物利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