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是我国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文书,包括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家一族的历史。它同方志一样,是我国灿烂古文化的典籍之一,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史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当重视对谱牒的研究,并使之逐步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谱牒学,以起到“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一) 卷帙浩繁的谱牒,记载了一姓一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户籍迁徙,婚姻状况,子孙繁衍和氏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它从古代社会细胞之一的一姓一族的繁衍变迁,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从谱牒的分类,可见其内容的广博,史料的丰富。谱牒大体可分为六大类; ①百家谱,如王僧孺的《百家谱》,王俭的《百家集》。 ②氏姓考,如贾渊的《氏族要状》,何承天的《姓苑》。 ③综合谱,如贾执的《姓氏英贤谱》,王僧孺的《总集十八州谱》。 ④大姓家谱,如《谢氏谱》,《京兆韦氏谱》。 ⑤地主诸姓谱,如《益州谱》,《江州诸姓谱》。 ⑥皇帝家谱,如《齐帝谱房》、《宋谱》。 这六大类可归结为私撰家谱和皇族玉牒两种。 私撰家谱,一般有序例、谱系、恩荣、祠宇、冢墓、家传、艺文等部分。“序例”包括序文,凡例;“谱系”记载族姓源流,世系谱表,郡望派别和居徙始末;“恩荣”记述受命制诰、科举中式、耆寿和贞妇烈女等人物;“祠宇”记载祠堂、祠规、祠产、家训、义庄和祭田等;“冢墓”记载祖先坟墓所在及四至;“家传”和“艺文”则收录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族人的诗文书画和著述要目等。 皇族玉牒,一般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依次排列。清代以前的历朝玉牒还记载皇族世系、重要的政事和法令等。清代的玉牒记载有皇族的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和死亡等。 内容如此丰富的古代谱牒,在史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①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古代宗法家长制及有关资料。 ②从“家训”、“家法”、“家规”和“宗约”中,可以挖掘研究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资料。 ③从谱牒记载的历代人口变化及社会状况,为我们研究人口繁衍变化与寿命长短、战乱流徙、婚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资料。 ④谱牒记载的祭田、义庄、田价、地租、赋役、契约,为方志和其它史学提供了社会经济的翔实史料,为研究地方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⑤谱牒的连续性,反映了族姓的兴衰变化,体现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变化规律。 ⑥谱牒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方志和其它史学佐史释疑,弥补其不足。 由此可见,谱牒在历史学中的作用,可以参史之讹,补史之遗,鉴戒考证,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探讨其规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早在1941年8月,中共中央在发布《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 就曾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家谱加以研究”,为研究国情、地情和当时的革命事业服务。 谱牒的史料价值,也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正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唯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史学家钱大晰在《潜研堂文集》(卷26)中称道:“谱系之学,史学也”,“直而不污,信而有征,故一家之书与国史相表里焉。”章、钱才学者之论,也充分说明了谱牒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今人从谱牒研究中,追踪族姓繁衍变化的足迹,既能从族姓盛衰兴亡中探索政治、经济变化的规律,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又能为海外华裔、华人寻根问祖指出途径,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和经济振兴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的例证日益增多。 例一,早在80年代,被誉为船王的香港巨富、爱国人士包玉刚先生,从祖籍浙江宁波的家谱中追根究源,得知北宋名臣包拯是他的先祖时,十分高兴。捐资兴办宁波大学后,再捐资兴建宁波图书馆。 例二,北宋时江州浔阳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的陈氏家族,在今江西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典型封建家族组织,世称“义门陈”。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建庄,至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分庄。陈氏子孙创造了十九代人,历时332年聚族而居的历史。宋仁宗时期,“义门陈”的人口已达3900余数,田庄300余处,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共槽而食。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义门陈氏宗谱》对它的方方面面有着翔实的记载,专家学者从中发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其一,江西教育学院研究员、书院史专家李才栋,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年纂修的《义门陈氏宗谱》中,找到了陈氏家法33条,发现江州陈氏东佳书堂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找到了东佳书堂定于唐大顺元年(890年)的规章制度。从而初步弄清了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起始于北宋或五代的说法,以及私人大学教育起始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是书院研究中的一项突破,中外学者对此甚为赞许。 其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杯林,对《义门陈氏宗谱》中的33条家法,从宏观角度深入考证研究,剖析义门陈氏宗族这个封建社会的细胞,对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认识封建社会牢固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与论点,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 其三,一些学者,通过对义门陈氏谱系的研究,以令人信服的史料,纠正了“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得出了“天下陈氏始于宛丘,陈氏家族兴于义门”的正确结论。 例三,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对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研究达十年之久。他以大量的史料和谱牒为原始资料编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证实了孙中山先生之谱系。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从长汀河田迁粤,而河田之孙氏则是江西宁都孙誗之后裔。据《宁都城南富春孙氏族谱》载:“始祖讳誗,居陈留,为中原世族,公乃唐中书舍人拙之子。唐禧宗中和三年因黄巢之乱,以材选为百将,引兵游于闽越江右间,遂居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县),以功封东平侯……第七世孙承事之后迁福建汀洲河田。”孙誗墓座落于宁都城南马家坑。近几年孙誗在国内外的后裔,前来扫墓者络绎不绝,体现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传统。 例四,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在今江浙一带。赵匡胤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只有吴越没亡。何故,因为吴越非常富庶、发达,经济实力强。但是,吴越国王钱镠,为了使生产力不遭破坏,人民不受涂炭,作出了痛苦而又明智的抉择,取消了王位,尊赵匡胤为帝,使中国得到和平统一。千余年后的今天,钱王的后裔究竟有多少,分布在哪些地方?据《十国春秋》记载:钱武肃王,妻室六房,有33子。钱镠执掌吴越国后,派出子嗣分赴各州充任一方之主,这样钱氏后裔就在江浙一带繁衍。钱镠的孙子钱弘叔纳土归宋后,宋太祖将其一家接进汴京定居,钱氏后裔又在河南一带繁衍生息。世代相袭,人事变迁,钱王后裔逐渐四散开来。钱王后裔名人辈出,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著名篆刻家钱君匋、曾任台湾的“外交部长”钱复、台湾名教授钱济鄂。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诸国都有钱王的后裔。通过谱牒的研究,弄清了钱王后裔遍五洲。 例五,著名女作家丁玲,晚年在北京寓所向人谈起过她的家族谱系渊源。她原名蒋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的蒋家大院。她的生父早年曾谈过蒋家先祖的事情。明末,李自成败离北京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携家带小,逃荒到临澧落户。他自称姓蒋,借了间破屋安家。以后逐渐发迹,买田蓄屋,占有土地跨十个县份,蒋家成为临澧的首富。老汉去世后,孙辈又生子,清代进入了太平盛世,放松了对农民义军的追捕。长房一支迁回陕西米脂,恢复了李姓。留在临澧的仍用蒋姓。米脂李氏,临澧蒋氏,所修的宗祠,用同一张图纸,格局相同。李氏、蒋氏寻根溯源,查找宗谱,他们的祖先都是明末清初“逃荒”到临澧的老汉,他就是隐姓埋名的李自成。如果从对谱牒的研究,证实了玲的谱系确实如此,史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李自成下落之谜,即可迎刃而解。 外国的汉学家、社会学家对我国的地方志和谱牒的搜集与研究,也可谓不遗余力。美国学者1982年在安徽,从志书和谱牒等资料中研究徽商,找出清乾隆下江南时接见的六个商人中,有五人是徽商。这事,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位美国学者同时送给我国有关方面一套美国印刷的《日本藏书中的安徽地方志与谱牒的目录》。 柴泽民同志任我国驻美大使时,一次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观访问,学校送给他两件既珍贵又富有史学价值的纪念品,就是柴泽民家乡山西闻喜县县志和柴氏宗谱。 南开大学曾有美国进修生专攻天津地方史。其中的一位在美国国内时,从我国的地方志与谱牒的资料中研究“高阳土布”,因此而获得博士学位,他来中国后,进一步研究高阳与天津的经济关系,用功殊深。 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地方志和谱牒比美国学者还早。 (三) 由于谱牒为一家之史,自宋代始,地方志为集资料之大成,把谱牒、地记、艺文等史料列为方志记载的重要篇章。《太平寰宇记》增设了“姓氏”、“人物”等篇。章学诚编纂的《和州志》、《湖北通志》、《永清县志》等,都有“士族表”或“望族志”。民国时期编纂《湖北通志》时,著名学者潘光旦提出要增设望族志。今日,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应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不能再设“士族表”、“望族志”之类的东西。但应将谱牒中的适当内容,如“姓氏”在相应的篇章中记载。江西省的弋阳县、宜丰县、波阳县、吉水县、乐平县、金溪县、铜鼓县、丰城市、崇义县、南昌县、瑞昌市、永新县等社会主义的新县志中,都在人口或社会志中记载了姓氏。如《宜丰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89年10月出版,江西省宜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卷七《人口》,第二章人口构成,第六节姓氏、内容记载: “民国初年,胡思敬撰编《盐乘》,按各族谱宗牒,统八乡两隅41都,共得480姓。内142姓失考,凡同姓者联合远近宗支并而为一,实只百姓。据《盐乘·氏族》记载,民国初年,全县各大姓族人口分布如下:熊姓,县城7000人,芳溪3000人,全县共16413人;胡姓,县城1200人,全县13100人;蔡姓,全县7000人;漆姓;全县4000人;刘姓,会市10000人,冠溪2400人,全县18000人;李姓,澄塘7000人,荷舍、楼下、观稼桥各2000人,全县17750人;张姓,同安10000人,鹅颈1700人,全县4100人;王姓,沐溪6000人,全县7040人;卢姓,星溪5000人,吴城1000人,全县6600人;黄姓,新庄2500人,湖城1200人,全县4600人;毛姓,党田2000人,怀德1000人,全县4000人;赵姓,花桥2000人;周姓,牌楼3700人,全县4860人,经过70年的演变,1985年底,全县共有248姓。 由于谱牒是古代社会的产物,是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服务的,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中国,当然不提倡修家谱。然而,对古代遗留下来的谱牒,应当像对待所有的古籍一样,珍视并研究它,不应抱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之资治当今,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诚然,要使谱牒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谱牒学,需要有个相当的过程,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通过众多热心于谱牒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在对谱牒的研究中,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让我们为弘扬祖国古代优秀文化,建立谱牒学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