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明]当代中国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9:11:16 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9年0 安德明 参加讨论
三、街亭村的上九节和元宵节。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街子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也是方圆二三十里的经济文化中心。每年正月初九和正月十五,这里都会有盛大的社火表演。由各村自发组织的马社火、高台(抬阁)等各种形式,装扮成传统戏剧或传奇故事中的经典场面,沿着主要街道游行,并到当地著名的庙观群崇福寺-杏林观敬拜玉皇大帝等神衹。这两天是当地人民的狂欢节,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社火表演,村中街道往往水泄不通。 主要是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由每个村子的传统民间组织负责人会长和一批热心社火事物的村民负责组织。年复一年,成了当地人表达自我、协商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的资源和重要途径,正是通过组织和表演社火,人们展示和交流了自己的信仰观念、他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时间的理解、对于集体的理解、对于村落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于欢乐的理解。这种内在需求的满足是这种活动得以周期性举行的重要动力。 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参与。最多只是协助维持秩序(比如利用村政府的喇叭宣传)。但在大概十年前,由于市文化规划部门的统一决定,十五基本中止。这是当地政府对这一节庆活动最大的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当地的上九节却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既没有学者的参与也没有参与申报遗产等活动,反而在当地蓬勃地传承着。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首先要说的是,节日在整个国家并不是一种均质的标准化的文化现象,而往往具有地方的多样性。在不同地区,人们会根据自己特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条件,来进行地方性的节日安排,来保证生活的节奏性,而不必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全国统一的节日时间安排。而这些节日的生命力有时可能会远远大于统一的节日。当然,在这些节日当中,各地的人民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大体相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无论是在各地庙会当中,还是在如二月二这样的节日时间,都有一种总体上的共同的表达。那就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于特定时间段的特定处理,等等。所以,对于目前的节日现状,不必过于忧虑。有的节日,在有些地方可能表现得比较衰落,但在某些地方可能大有生命力。某些大的节日,可能在全国范围显得有些沦丧,但在个别地方却仍然保留着强大的力量——当然,也许,某些节日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全国性的普遍繁盛的局面——那或许只是一种想象。 其次,与此相关,不同的节日具有不同的传统内涵和特定的历史适应性。失去了适应性的节日,自然地要发生变化甚至消亡。 第三,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过程,现有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地来自于过去的某个原点,其中甚至常常融入当代的内容。今天出现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为促成向后世延续的传统增加新的因素。就新生产出来的这些节庆活动,倘若能够真正扎根于民间,真正内化为民众的精神信仰及其他各种日常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就能够引起民众自发参与的热情,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传统。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