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3)


    三、断裂反映观念的转变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祥龙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一文中,在回答“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一问题时称:“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传统文化开始“礼崩乐坏”,导致节日礼俗逐渐丧失精神基础;新中国建国后自觉要向建设现代工业国家迈进,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但同时也使农业生产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形式,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开始大规模沦陷。
    依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陈乐民先生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论述的观点,当19世纪中国的大门稍稍打开一点,遇到了吹进来的“西风”的时候,中国社会便开始发生变化了,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这不期而至的欧美风雨。“西方文明的冲击力量,自然不是孔学伦理所能抵挡的。”至此,中国文明史的“自然进程”被打乱了。
    “自然进程”被打乱,接下来便当然是“不自然进程”了。
    “从近十多年的民俗文化动势考察,呈现在民俗文化学者眼前的当代中国民俗文化,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因为,我们观察到的恰是一幅从过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前后很不连贯甚至矛盾和破绽百出的民俗文化图像。”国际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先生的这段概括,足以形象地描述出中国当代民俗文化的整合动势。
    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近几十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中国民众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现,这样的表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刘魁立称:“现在大家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感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这能够代表一部分民俗学家的观点。
    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我们不能数典忘宗,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也有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李露露这样表示自己对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意义的理解。
    刘魁立则从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强调说:“为什么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呢?每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自然的视角,而这个独特的自然的视角和独特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各个不同的。就像我们所有的人都走路,但是每一个人走路的姿势也不尽相同;所有人都说话,说话的声音不同,所使用的词汇也不同。而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性的。”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宋兆麟先生谈的更加细致:“第一,节日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说牵牛要牵牛鼻子,研究民间文化抓住节日,就可以带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民间文学、民间神话传说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二,节日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我们要考虑如何因势利导,好的保留,坏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发展。比如春节的一些礼仪形式,我就认为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礼好,能够保持距离。再比如鞭炮,尽管可以营造节日气氛,但是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隐患,如果能够制造出改良的品种,只有声响和光电,没有烟尘和爆炸,不是两全其美吗?第三,节日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过节期间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来往的楼上楼下、街坊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地问好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是一定要过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