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尹虎彬]互联网时代的口头传统


    在世界文明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靠口耳相传这种方式来传递知识、传授经验、传播文化。这种情况在文字出现之后,甚至在书写文化比较发达的时代,也依然存在。从这个方面来讲,口头传统意义重大。
    口头传统是重大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深厚;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国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丰富、多元,至今仍以活形态的传承方式存在着。当然,口头传统因为种种社会原因,目前处于濒危境地。口头传统非常脆弱,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和杰出艺人都面临消亡的危机。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艺人进行抢救性的搜集和保护仍然十分重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以下简称“民文所”)持续不断地采录各种珍贵的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录音、录像、图像和文本资料。田野研究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田野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是抢救和保护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重要资源。进人21世纪,民文所在建设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的同时,不断推进资料库和网络建设循环互动、彼此促进。
    建设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
    2003年开始,民文所正式启动了“口头传统研究基地”项目,和若干遴选的少数民族地方结成伙伴关系。这些地方在口承文化形态上具有典型性,或较完整保有某种或某些独特的文学传统和活形态的口头艺术样式,或集中体现该民族文化特异性的某些重要方面的地区。已经建立的基地有:内蒙古扎鲁特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青海果洛《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新疆阿合奇《玛纳斯》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四川德格县《格萨尔》研究基地、四川美姑彝族口头论辩田野研究基地、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田野考察基地”、新疆和布克赛尔田野研究基地、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田野研究基地。科研人员在“口头传统研究基地”进行定点的田野作业,利用摄影、摄像、录音等现代操作手段.为口头传统保护和学术研究建立包括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及文化实物的资料储备.不断充实“中国少数民族口认文学资料库”。
    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数字化
    口头传统数字化工作,主要指实体库建设和数字资源库建设这两个部分的工作。实体库部分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以下简称“资料库”),数字资源库部分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媒资库”)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数字资源网(以下简称“媒资网”)。从2008年开始,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建成媒资库和在媒资库基础上开发的媒资网,对音视频和图片文件进行数字化、数据库人库编目。
    经多年实践,“资料库”对所存的绝大多数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及数据库管理.所存资料以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为主体,同时涵盖各民族珍贵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民间艺人的演唱活动、生活状况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仪式等内容。随着资料库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的保存价值和重要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突显出来。“媒资库”以资料库数据依托,侧重“资料库”中的口头传承部分。“媒资库”根据学者的田野研究实践来设计,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受到田野研究实践的检验。“媒资网”以“资料库”为依托,面向社会大众展示少数民族文学,将整合多种介质资料,对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打包,进行立体展陈,全面反映现阶段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
    数字化处理需可持续发展
    口头传统数字化工作需要制度、标准和专业化团队来保障。这个专业的工作团队要懂得当地民族语言,能够完全融人少数民族社区,同时擅长摄像、摄影、录音技术,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样式进行完整的采录;其次,田野研究基地的采录工作完成之后,研究人员要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对采录到的每一篇材料进行整理、登记;再次,采录成果根据一定的学术规范进行登记后,才能在实体库进行编目、数字化、数据化,最后呈现出数据库的形式。
    一个成功的专题数据库,其内部数据必须是连贯的、完整的,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则分类,数据的进人和调出都有详细的记录。这就是进行口头传统田野采录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按需求建设数据标准系统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数据标准和工作流程是贯穿田野采录、数字转化、数据库建设和社会共享产品开发全部过程的工作,在同的阶段,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标准和工作流程。
    口头传统数字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利用了新的传播媒介。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数字革命的进步,传统社区里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传承的传统文化逐步转移到网络空间。网络社区和传统社区并列,具有更加强大的传播力量、更加快速的传播速度和比较大的信息容量。数字化时代最大的、最根本的特点是资源共享性。口头传统的数字化当然也存在着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作为一个数字化的展示平台,需要比较大的、持续的资金投人,其维护成本高;二是科技迅猛发展,工作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这是口头传统进行数字化典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尹虎彬
    (原载原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1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