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何彬]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3)


    二
    日本是亚洲国家里较早追随西洋文化的国家,日本社会较早实现了以西洋文化为现代化标准的“现代化”。同时,日本又以注重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特色闻名,无论是物质类的古建筑物和古民居、古迹遗址、还是传统的服装或生活用品和道具、工具、家具(民具类)以及非物质文化类的各种习俗、歌舞、生活技术以及手工技艺等等都有民俗学者对其记述和研究,然后由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对其施以保管和陈列。时至今日,日本各地在不同时期举行多种多样的民间祭祀•民间节日活动仍然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注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改历”――明治时期将该国的历法由传统的太阴太阳历即阴历正式改为西历•阳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负影响,今日日本社会传统节日的现状,究其变化起始,往往都可追溯到“明治改历”的影响。
    1.“明治改历”与传统节日
    日本的古历法最早来自中国,曾经长期使用中国的历法。1684年(贞享元年)日本首次自己制作出“贞享历”,于第二年开始使用,一直持续使用了七十年之久。但是“贞享历”也依然是太阴太阳历(阴历)。日本的年历中每个月都有一个表现季节特征或该月传统节日特征的和式称呼,如阴历一月称作“睦月”,一般解释为由于正月乃是亲戚们聚集一堂强化相互和睦关系的时节而名;阴历五月称“皋月”又称“早月”,因为旧历五月乃是插植早稻秧苗的时节;十月因神话传说各地的神灵聚会在出云国开会,各地没有守护神而称“神无月”,但是在出云国地区恰恰相反把十月称作“神有月”;十一月由于开始下霜而称作“霜月”等等。由于这种历法依然是依照太阴太阳历法制定的,和中国的旧历相仿,它正确地反映天候季节的变化,但是和西历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偏差。而后,于1755年(宝历五年)、1798年(宽政十年)、1844年(弘化元年)又三次施行“改历”,其目的均在于导入西方天文学计算方法,制作更为精密的太阴太阳历。
    1868年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明治政府,大幅度导入西方社会制度以推进日本社会向西方社会制度靠拢的现代化。明治政府于明治五年(1872年)十一月九日,颁布第三百三十七号《太政官布告》,宣布日本社会整体废止使用太阴历,正式实施太阳历。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恰好逢西历1873年1月1日,布告宣布自该日起正式以西历计历,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改称明治六年一月一日。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改历,历史将其称为“明治改历”。
    依照政府法令旧历改新历的结果,是日本历史上明治五年的十二月只有两天,明治五年几乎缩短了一个月时间。明治改历是日本当时指向的社会全体“脱亚入欧”目标在社会生活和传统节日方面的表现。改历无疑对日本传统文化各方面带来各种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改历与传统节日的继承之间的关系。
    明治改历的布告同时宣布“旧历的诸祭典一律按照新历的日期施行”,于是在明治五年旧历十二月三日,人们就要迎接新年的到来,之后于每年的西历一月一日迎新年、西历五月五日过端午、西历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法事、西历八月十五赏月...。由于西历不能正确反映季节的细微变换,当时农业社会仍然占大部分地区的日本社会的民众,除极少地区完全按照旧历过节或举行祭典之外,多数地区一般节日移到西历举行,而季节性要求较强的诸如盂兰盆节等节日则采取推迟一个月举行的折衷法, 日语称“tu-ki-o-ku-re”,意为晚一个月的节日。虽然不是旧历节,但与阳历相比则很接近旧历即接近自然季节变化。至今城市里很多公司夏天放盂兰盆节假,仍然是推迟到阳历八月才放假,称作“迟一个月的盆节(o-ku-ri-bon)”。
    日本社会自1873年正式使用太阳历,至今已经过了一百三十多年,日本各地传统的节日的实行日期,多数逐渐从旧历移向新历。改历使这些原来密切反映自然节气转换的节日,与季节感和天候变化拉开了距离。按照西历过年过节的人们,只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或节日仪式的形式和目的,但是逐渐失去了对节日原本拥有的季节变化的感觉。失去了对季节和农业天候关联的传统节日,如果再失去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只是徒有躯壳,其继承无疑会发生障碍。在今日的日本社会,年轻一代往往过节不知节,即过节不知道该节日的文化内涵,品尝节日食物却不知为何要吃这些食品,不了解该食品内涵的民间信仰要素及民族文化象征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日本社会, 作为民族文化浓缩形式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正面临存亡危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