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历史研究新思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开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一划时代的社会变革,深刻而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史学界。
    历史研究是庄重而严肃的。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种庄重和严肃又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当历史研究者捧着自己长年累月埋头学案的学术成果在出版难的困境中苦不堪言的时候,当脑体倒挂、贫富不均的社会分配机制驱使着一批批研究人员见异思迁的时候,学术殿堂的庄严又从何体现呢?
    在现实社会中,学术研究的命运和地位往往取决于社会对学术研究的需求程度以及学术研究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学术研究者主观上对学术研究地位的期望值不能作为学术研究应有地位的标准。历史研究的命运和地位,大体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包括领导者和普通民众)对史学的需求程度以及历史研究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第二是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对历史研究的需求程度以及历史研究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上述两方面中,领导者、普通民众、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对历史研究的需求程度从客观上规定了历史研究的命运和地位;而最终确定历史研究命运和地位的则是历史研究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程度。因此,历史研究要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确立其应有的地位,谋求其更好的命运,就必须面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旦产生,就会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历史学和其它各门社会科学一样,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历史学。既然如此,当我们面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划时代变革时,就必须主动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观念,确立并强化与改革开放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思维,通过继承、调整、创新的自主行为,努力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一、研究成果商品化
    随着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颁行,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已为法律所明确规定。精神产品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就必须进入市场。历史研究者在史学的象牙塔里弹奏高山流水,固然雅致,也固然有其价值,然而这种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却常常因为研究成果的出版难而难于实现。为什么历史研究的价值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研究者忽视了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迫切要求历史科学工作者明确树立知识就是商品的观念,历史研究面向市场已成为必然之势。
    应该指出,史学工作者要真正树立并强化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意识,就必须理直气壮地抛弃传统的偏见,排除心理上的障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长期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偏见积淀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而清高又导致了贫穷。史学的危机不仅仅是历史学本身所面临的困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史学工作者社会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的下降。史学工作者是既生活于历史时代,又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两面人"。由于职业的限定,他必须生活在昨天;而作为现实的人,他又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今天,他同样要受到利益机制的驱使。在当今经商潮、下海潮高潮迭起,投资热、炒股热热浪翻滚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在大款们手提大哥大,身坐桑塔那出入大酒店的时代里,史学工作者在坚持"文章千古事"的同时,不能不树立"著作皆为稻粱谋"的营利观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赶走贫穷。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史学工作者必须早换传统的脑子,多出创新的点子,紧跟时代的步子,努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市场并转化为商品。历史研究理应成为研究者改善生活待遇,提高社会地位的谋生手段。
    二、研究方向应用化
    历史研究以人类本身及其行为为主题,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跌宕起伏,其独特的美感常常令研究者消魂。但当今之世,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一切科学都能有效地指导现实行动,都能立竿见影地产生可观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如果一门科学最终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增进人类的利益,其形象就会显得日渐黯淡。当历史研究在其用途上显得无能为力时,人们就会质问:"历史有什么用?"看来,如果史学工作者不能充分证明他们的研究能够发挥明显有用的社会功能,那么他们将无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诚然,历史科学不能与其它具备实用功能的应用科学相提并论,在理智上人们似乎也没有理由要求历史研究直接为社会为人类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锦囊妙计和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然而,时代在推移变化,社会在变革进步。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主体而言,假如一味地远离时代与社会,忽视历史研究的应用性,历史研究就会日益缺乏生机与活力,成为一门没有社会价值的僵化呆板的死学问。加强史学的应用研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研究的必然取向。
    要走向应用,就必须关心现实。校园中的学子常常戏称历史系的师生为"出土文物",史学的圈内人也常以"老夫子"自居,殊不知这正是对历史学的误解。从根本上来说,治史者假如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将现实感、责任感融入学术研究的能力,那么其研究成果就很难产生应用服务于社会的种种效益。要研究历史,决不可囿于历史。一个对现实茫然无知的历史研究者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历史,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历史学家,他最多只是个"古董迷"。法国年鉴派史学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在其著作《历史学家的技艺》中曾一再强调:"史学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①可以说,对现实的极大关注既是历史学家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启发治史灵感,开展应用史学研究的源泉所在。
    对于历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说,现实的需要往往比千百个理论家绞尽脑汁的冥思苦想具有更大的推动力。今天,改革开放的现实迫切要求历史研究体现时代的特点,反映社会的需求,不断开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课题。例如: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史学工作者可就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的历史状况展开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探讨其利弊得失,从而给党和政府制订有关方针政策提供历史借鉴。企业和公司的蓬勃发展又呼唤着对中外企业史和企业家的研究,为历史上的大企业和企业家编志立传,考察其成败的轨迹,将是一个有着重大应用意义的研究课题。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关策划、竞争谋略、廉政勤政、防伪打假、保健养生、家庭教育等众多社会热点的兴起,也将不断推动历史研究应用型课题的开发,从而为史学工作者谋得新的具有时代感的用武之地。历史科学工作者还可以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操纵历史研究向着其它有应用价值的方向转轨,如历史文化旅游、历史档案管理、文物保护与鉴赏、古代饮食服饰等领域都大有文章可做。总之,只要史学工作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方法,关注现实,就一定能开辟史学应用研究的广阔天地。
    三、研究层次多元化
    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讲演录》中就约略地论述了历史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第一层次为白描性历史,主要回答过去"是什么";第二层次为反思性历史,主要回答现在"为什么";第三层次为哲学性历史,主要回答将来"干什么"。②在黑格尔看来,史学研究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就越有功利价值,越有现实意义。尽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实践无疑仍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历史是人类争取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智力发展的过程。历史研究具有传承人类文化、滋养人类智慧、资政资治、预见未来等毋庸置疑的社会功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的、学术的种种原因,史学界往往只偏重于白描性历史的研究,对于反思性历史和哲学性历史的研究则深入不够,因而使历史研究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化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白描性历史,更需要反思性历史和哲学性历史。今天的人们在接受客观知识的灌输的同时,更需要理性和智慧的启迪。因此,只有把白描性、反思性、哲学性等不同层次的研究融合于全部历史研究实践,让历史事实,现实生活和未来世界在真实和真理的境界中多元激荡,历史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必须指出,历史研究要实现其自身价值向使用价值的最终转化,还必须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满足时代和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长期以来,历史研究被过分地局限于狭隘的学术殿堂之中,史学作品往往停滞于"圈内消费"阶段,史学家与社会民众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史学的圈外社会效益越来越微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客观上给新时期的历史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工作职责,这就是要求他们在埋头象牙之塔为自己的学术圈雕刻深邃的不朽之作的同时,还必须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十字街头,投向千千万万普通的社会民众,自觉地承担起传播通俗史学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