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16 《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 张永钦 参加讨论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变化鼎新阶段,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对民国史的研究也已从革命斗争史的模式中解脱,转向注意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史、经济史层面,研究的触角已扩展到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民国时期,又是今天社会的上一个时段,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在民国找到它的历史渊源。要了解中国今天的国情,就要了解昨天的民国历史。因此,研究民国历史,对当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但是,作为研究民国历史必需的基础史料却很不足。没有丰富的资料积累,要对民国历史作纵深探讨,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整理、发掘相对稳定不变的民国原始资料,正是民国史研究的基础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李文海、夏明方、黄兴涛三位教授,敏锐地看到了民国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或档案馆中,将散藏或尘封的另一类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史料———民国时期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系统地收集、整理出来,汇编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以下简称《丛编》),奉献给当前的学术界。 第一批与读者见面的有10卷12册,193篇,900多万字,包含了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城市劳工、婚姻家庭、人口、宗教民俗、文教事业、社会组织、社会保障、少数民族以及底层社会的种种调查资料,内容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包括城镇与乡村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构筑民国社会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双重史料。 《丛编》的第一重史料价值,在于这些调查报告都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我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工作获得的,是第一手资料。它所涉及的调查范围广泛,所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层次、多画面地呈现出的是一个时代———民国社会的生存图景,是那些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文献所不具备的。大多数的调查报告都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供详尽的数据及各类统计分析,反映的是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关系状态和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信仰等精神痕迹。例如史学大家顾颉刚和《京报》副刊主笔孙伏园等一同进行的妙峰山调查,详尽地记载了数十万民众“朝顶进香”的盛况,“保存了这二百数十年来的盛烈的余影”!他们对香会的来源、香会的组织、香会的数量和分类,以及办会的日期、项目、会启的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连进香民众一路上的神形、交际的语言、仪式的过程,都详加记录。为我们留下的是活生生的历史场景,能够使我们从这些真实的记录中了解小人物、默默无闻的群众是怎样生活的。正如《妙峰山》一书中所说的,“朝顶进香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出民众意欲的要求,互助的精神,严密的组织和神奇的想像。”再如陶孟和在《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中,列出了所调查家庭的家庭收入、家庭支出总金额和平均金额,以及各项支出费用的具体用途。通过对家庭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的比较,反映出近代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还有像《茶馆与昆明社会》的调查,作者对昆明茶馆的数量、每家茶馆的设备状况、茶役人数、卫生情形、茶资多少、茶客数量、交谈内容以及去茶馆的目的等,都一一详细描述,留下了极其生动的历史画面。 这一项一项的个案调查分析中,呈现出的民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文化意识和社会问题等,正是构筑民国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也是当今社会史研究注意下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历史情境的具体描述的学术源头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谢冕]香香的端午
- 下一篇:[陈晓萍]重拾乡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