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魏书•释老志》的史学价值(2)

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已具有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其中,这时期所建立的僧官制度,已成为整个中国封建官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这时佛教所特有的寺院经济,已紧密地附着在整个封建中国经济的机体上,形成其重要的有机构成;同时,整个佛教在当时,更已构成了一个拥有僧尼教团和广大信徒的社会实体,并在当时社会总的人口构成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而统治阶级因自身的利益,对于佛教势力的利用和打击,更是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因此,作为综合反映一代历史面貌的"正史",在对佛教的表述中,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从全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其地位及其对于全社会的多方面的影响,并予之以准确的表述。
    考诸《释老志》,作者魏收在文中所详细记述的重要问题包括有:沙门统、昭玄统等僧官的建置与完善;佛教势力的兴衰与时政发展的关系;有关佛教的重要章奏与政令的颁行;佛图户、僧祗户等阶级成分及有关寺院经济诸问题;僧尼的人口占有及寺庙佛窟的建额等等,无一不是从佛教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取材论事。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所重视的重要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述诸问题,《释老志》中仍有主次轻重详略的剪辑。
    首先,《释老志》最集中表述的是佛教的发展与时政的关系。这应是与正史以政治为表述中心的特点相一致的。在《释老志》的文中,魏收不仅十分详细地记述了北魏太武灭佛事件的始末,而且历述了以后诸帝对于佛教或兴或抑的态度变化,使人清晰地看到北魏统治者的政策由兴佛转向抑制佛教发展的过程。其后则全文收录神龟元年(518)冬季,北魏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澄的一篇长奏文, 将北魏后期佛教势力发展的种种弊端,及其社会政治的尖锐矛盾倒叙出来,作为北魏佛教与政治关系发展的总结。
    除佛教与时政的关系外,魏收在对有关寺院经济、及佛教势力与封建国家争夺劳动人口的矛盾斗争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释老志》中所提供的一些数据,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佛教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据《释老志》记载,自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至孝明帝正光之际,不到半世纪的时间,北方黄河流域的僧尼人数,已由七万余人,骤增至二百万人左右,竟然占去政府编户总人口数额的十五分之一。加上佛教寺院所侵占的寺奴佛图户、僧祗户及部曲等,严重地影响到北魏的国家经济,由此导致佛教势力与朝廷的冲突,经济问题演化为政治冲突。可以看出,魏收对此是有着清楚的认识。不言而喻,选择佛教经济问题作为表述的重点,同样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对有关宗教的经济问题,正是一般传统史家所最易忽略的问题。
    尤其令人注目的是,作者魏收并没仅仅停留在客观的记述史实上,而是进一步从史鉴的高度总结北魏佛教发展的历史,指出佛教猥滥发展的社会政治原因及其弊端。这点,除去在《释老志》中有关具体史实的选择与陈述外,更在全篇之末写下一段令人深思的结语,其云:"魏有天下,至于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万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以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流弊不归,一至于此,识者所以叹息也!"联系到作者当朝君主的穷奢黩武和佞佛,这一结语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了。
    通过上述诸节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魏书·释老志》是具有相当的史学价值。然而,这样一篇史作,在千余年封建正统史学中,却不断遭受攻击。如古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就对魏收在《魏书》中增设《释老志》,深表不满。他在《史通·书志篇》中称:"王隐后来,加以瑞异;魏收晚进,宏以释老。斯则自我作故,出乎胸臆。"把魏收立《释老志》与他人的"祥瑞"等志等同。而较之刘知几稍晚的皮日休则认为,魏收所以作《释老志》,不过是为了"媚于伪齐之君"。⑨传统史学对待《魏书·释老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其对待宗教所采取的态度。而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史学中儒家文化本位立场所致。《宋书》对于佛教内容的安排,便明显是受这种意识的影响。传统史学中的儒家传统意识最强烈,它的政治功能只是"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伦理功能只是"记功书过,彰善瘅恶"。于是,对于传统史学来说,从感情上对佛、道等非儒家的异端意识形态,必在排斥之列;从内容上,亦因其无补于治,"非圣人之事,乖对人之旨",而"不取焉"⑩。
    魏收何以能在《魏书》中创制《释老志》,容纳当时佛、道二教社会存在的史实呢?我们认为,除了魏收本人所具有的史家责任感和史识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便是魏收本身所处的就是一个少数族政权,所撰写的也是一部少数族政权的历史。这种特定的情况不仅使得所谓"严夷夏之防"的民族意识无从谈起,而且儒家所谓的正统思想也相对减弱,从而使魏收在撰《魏书》时,相对较少地受这些意识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是有助于我们今天更正确地评值《魏书·释老志》的史学价值。
    注释:
    ①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录《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②见《魏收之史学》,载《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③《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④《弘明集》卷4。
    ⑤《宋史·方伎传序》。
    ⑥详见《元史·释老传序》。
    ⑦《文史通义·史德》。
    ⑧详见《魏书·释老志》。
    ⑨《皮子文薮》卷8《题后魏释老志》。
    ⑩《通典·李翰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