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性漂移也是漂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事物普遍规律之外,容许特殊情况的存在,点性漂移便是其中的特殊化。我们可以借重生物进化和遗传科学的成就来加以证明。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历史、文化、心态的漂移中,难以对特殊的变化提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现代科学发展了达尔文主义,提出了进化突变、进化中性等理论,以为补充。点性漂移观点的提出,正与之相合拍。根据进化突变理论,一些突然产生的巨涨落,并非小涨落长期积累过程的最后选择,这种跳跃式或台阶式变异,通常是某一个点的他移和变化带来的。辅以进化中性理论,更有助于说明这一问题,在水平线上发生漂移本是正常的,或者并不存在有益还是有害,不过是中性的。但是,中性选择有着随机性,方向也不确定,量限更不确定,并且是由突变速率加以决定,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内传播,所以,就能以一点之漂移而使整个线性漂移转换方向,变化量积。③ 点线漂移则是综合线性漂移和点性漂移的各自特点,相互重叠效能的漂移方式。单一运用线性漂移或点性漂移方式,往往很难概括历史、文化、心态的漂移事实和状况。事物都是复杂的,会具备各种特征,线与点同时起作用,正是其反映。 又其次,在漂移的基础上,产生变化,而因点线漂移的缘故,呈现交叉变化的特征,并因变化而引起转折。漂移的结果必然是变化,其实从移位之初已是一种变化,到最后往往带来转折而引人注重。变化的外现形式有多种,作为历史、文化、心态通过漂移而产生的变化形式,有量限的三个程度。 第一个程度为交叉变化,不同的线与点反复重叠相交,成为许许多多的交叉。有双相交叉,有三相交叉,也有多相交叉,乃至于无数相之交叉。交叉必然会有交叉效应,即不同的线或点经过与其他的线或点的交叉,改变原有的状态、方向,或者改变其他线或点的状态、方向。交叉之后不产生交叉效应,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二个程度是变化增量,自交叉变化产生的一刻起,不论是朝那一个方向变化,都处在不断增加变化量的过程中。反之,则处在因变化不相宜而逐渐消失之中。变化增量到一定程度,将会因为量增结果或者某一点(包括外来点和内在点)的影响而使增量过程超出这一个程度。 第三个程度,变化达到了转折的程度。在本文中,转折仍被视为是在量限之内,与改形超出量限进入质限不一样。转折是改变从漂移而来的变化的方向,其量限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量大量小增量减量的区别。转折会使变化方向外表上不同,可在实质上并无大的不同,没有本质的突破。 最后,转折后有普通的非质限而为量限的情况,如上所述,也有特殊的改形情况,也即质限的变化。质限只能在量限的基础上方能达到。量限中的变化到达转折时,不一定便是改形,改形却必须通过转折的阶段。改形或者要中断历史,文化、心态的延续,取消其遗传性能,代之以另一类型的替补物,也就没有不可断裂性所言了。从而,旧有的漂移、变化、转折,到此都被划上一个句号,一切从头开始。当然,改形也或者不必完全取代一直发展而来的历史、文化、心态,只是加以割裂,重新组装。但再呈现出来时,不仅面目全非,而且核心或本质也已被替换。 正是由于历史、文化、心态在延续和遗传中的上述性状,加上史学认识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之中,不断地对上一时期加以认识,又不断地在修正指导史学认识的当时的现实价值。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史学认识、现实价值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 史学认识的功能,按照其既定的状况和历史的演进,结合与现实价值的关系,应该从三个角度加以简要叙述。 很显然,史学认识并不是一项新型方式,而是与人类历史相伴生的古老而久长的认知方式。因此,每一个时期都在认识以往的历史,并且是如同历史有延续性一样,也从不间断,一直延续下来。若说有所差异的话,那就是每往后一个历史时期顺延,史学认识所要认识的历史就更丰富多彩,任务就更繁重复杂。而其认识不仅仅是知道先人的存在状况和有什么寻觅,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规律性:历史、文化、心态→延续性、遗传性、不可断裂性→漂移、变化、转折、改形→背景,诱因、过程。所以,这必将不断积累,成了史学认识本身的一个特性和规律性。这是第一个角度。 有一点是绝无疑问的,史学认识不论在哪一个时期,都是以当时的现实价值为依据的。因为,他们是绝不可能真的将自己与相应的认识世界完全融为一体,也不可能排除现实世界对他的模塑,更不能超然于与他相关的社会某个阶级、阶层、群体的观念之上。所以,他们是运用或选择某种符合于现实价值系统的取向,作为一个透视点,去认识历史,或是认识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的。也就是说,他是以自己的眼光,或者是以他所代表的特定眼光,去认识过去的世界的,而这就是他受现实价值的规定的结果。这是第二个角度。 第三个角度是在上述两个角度的前提下派生出来的,史学认识不断修正当时的现实价值和对下一阶段的现实价值产生导向作用。既然史学认识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而且都以当时的现实价值去认识。那么,其认识结果必然要反馈回来,接受上一时期的导向作用,修正现实价值中可以修正的部分。这种作用还包括对后来阶段现实价值产生导向作用。形式上人们并不否认历史有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十分强调。问题是历史无非是后人根据蕴含着历史信息的各种载体而重现出来的那些部分,并非加以强调就可以真正做到真实和客观。实际上,往往强调得越过分,偏偏就是竭力掩盖运用现实价值进行历史认识的痕迹。本来,以现实价值评定历史,无可非议,也不必刻意掩饰。现实价值本来就是史学认识紧紧相随之物,既是方法,又是目的。因此,史学认识必然要以现实价值为主,又要不断促使现实价值改进。 根据史学认识功能的三个角度,我们可以先给现实价值进行一点简要的界说,然后再分析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现实价值,结合史学认识,不外乎五点。一是根据现存利益格局而确定的主体倾向,以认知主体意识的反映而揉掺入重现的客体形象中。二是不违背史学认识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和遗传基因,将之与主体和客体相叠合,从而很难分辨出历史的印钤还是现实的烙记。三是不断处在或者弘扬历史、文化,或者批判历史、文化,或者交错进行,或者同时进行;而弘扬与批判,都是在现实价值基础上的典型具象。四是以史学认识来证实现实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当然也就是维护现实价值,因为必须以现实价值去认识历史才能证实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五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为既定的利益格局寻找例证,加以认可或加以改进。 正是如此五点,史学认识中现实价值顽强地,也是必然地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的关系。史学认识仍是现实价值的一部分,我们已有详述,此处不再赘言。④而且,既便史学认识没有反映现实价值,现实价值也要通过认识历史来证实、丰富、改进、构筑自身。所以,史学认识不与现实价值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假设认知主体有意识地强调史学认识不与现实挂钩,现实价值却不允许如此做。因为,他根本不能脱离上述史学认识中现实价值的五点。 当然,史学认识并非没有一点独立性,完全归附于现实价值。起码有一点是十分明白的,历史本来是客观的,无论什么时期的现实价值,再怎么样,也不能改变客观的历史。要顾及历史本身的特性。客观的历史还是客观的历史。现实价值也必须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不能只以现实需要而乱改。 我们对史学认识和现实价值的关系下结论的话,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第一句话,历史、文化、心态的延续性、遗传性、不可断裂性规定了史学认识不能脱离现实价值。第二句话,历史、文化、心态的漂移、变化、转折、变形,改变了当时的史学认识中的现实价值。第三句话,现实价值规定了史学认识,史学认识又有其独立性,现实价值是史学认识的目的,也是史学认识的方法,同时史学认识又在改进现实价值。 注释: ①参见刘汉东:《历史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第3期。 ②④参见刘汉东:《历史的两重性: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江汉论坛》,1991年第11期。 ③参见丁鸿富、虞富洋、陈平:《社会生态学》,第11-1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