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中国史学史著作不下20种之多。这些著作,有的材料详实,论述细密,显示出深厚的治学功底;有的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丰富的史学遗产进行批判总结,并力求把总结的重点放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方面,等等。总观以往这些中国史学史撰述,总觉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著作家们过多地是对每一时期主要史家和史著的分析、总结,而对各个时期史学发展整体的宏观把握似嫌不足,因而也难得阐明不同时期史学发展、嬗替的内在联系。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瞿林东所著《中国史学散论》一书,则是一部长于宏观思考的史学史著作。尽管这是作者的论文结集,但由于作者研究问题的宏观性、整体性、贯通性思维特点,加之论题从先秦一直延伸至当代,使得这本《散论》又可看作是一部自成系统的中国史学史著作。 一《散论》不散,贯通古今 因为是论文结集,所以作者以"散论"名之。然通读过后,对于了解中国史学史的整体过程来说,却并不给人以"散"的感觉,而明显感受到的,则是中国史学从古至今发展之大势,贯通古今。 首先,从论题的涵盖面上说,它涉及先秦史学至当代史学,并在每篇具体论述某一时期史学时,多是探讨特定时期史学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这方面的论文有《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的发展》、《史学家和政治--关于唐代史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辽金宋三史略论》、《明代史学特点二题》、《阮元和历史文献学》、《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杰出贡献》等。这些专题研究论文汇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两千年间中国史学发展的大体脉络。谓其贯通古今,还表现在作者的不少论文都是选择史学史上的某一重大问题,进行从古至今的系统考察。如《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一文,就是系统考察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历程。这是一篇具有开创性研究的长篇论文。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本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以往人们研究甚少,似乎古代中国除了《史通》、《文史通义》之外,便没有什么史学理论可言。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本来就没有理论。瞿林东先生不赞成这种轻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倾向,着力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掘上下工夫,著成此文。作者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即先秦秦汉时期;2.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判理论的提出,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即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4.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即明清时期。这四个阶段,极简炼概括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及其成就。这篇两万字的论文,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史学理论通史纲要。《散论》中的不少论文,都是对某一问题从古到今的系统考察,谓其贯通古今,并非溢美。专题论文的深度,系列论文的广度及系统性,使这本《散论》具有中国史学通史的某些特征。 二宏观思考,整体把握 《散论》的另一特色,是显示了作者长于从宏观角度观察问题,善于从整体出发去把握历史学现象的特点和能力,论集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的整体性研究,且极见功力。如《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史学的多样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略说中国古代的史学评论》、《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等文章,所提出和解决的问题都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的整体性总结,其中得出的不少理论性认识,对整体历史科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即使作者作为"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些具体问题的专题研究论文"而收入的那些文章,也都不是研究史学现象中的细枝末节,而大多是对某一特定时代史学状况的整体性考察。通观编入的全部论文,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研究旨趣:力求抓住史学发展中的那些带有根本性、整体性、主导性的重大问题去分析和开掘,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史的总结,为今天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迪。作者在《自序》中说:"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史籍浩繁的中国史学来说,本世纪在批判总结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发展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性,关于它在理论发展上的形态和成就,关于史学发展同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和认识所得,还只是初步的。从历史的观点和现实的需要来看,这种批判总结、继承、发扬中国史学优秀遗产的工作,需要几代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潜心研究,庶可达到辉煌的境界。"这段话表明了作者进行史学史研究的目标,而《散论》就是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的一项成果。 作者对中国史学进行整体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笔者拙见,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的总结; --关于中国史学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论述;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的考察; --关于古代史书编纂理论的总结; --关于古代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研究; --关于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的揭示等 在以上这几个方面,作者都有独到的建树,值得史学界同仁所重视。 三厚积薄发,宏达卓识 作者的主要研究旨趣在中国史学史领域,但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决不仅仅限于史学史这一个领域,而对于中国通史有着比较全面的把握。所以,作者的史学史研究显示出深厚的功底,一方面能把重大史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放到当时的整个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另一方面,也确能在不少方面都提出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 《散论》中透出这样的信息,作者治学厚积而薄发,文章短小洗炼,却有丰富的内涵。如《传统史学和史学传统》一文,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仅用了几百字的篇幅,就把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概括得简洁而确当。作者归纳史学传统为六点:(一)史学家对于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责任感;(二)研究和总结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当前做人、处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的借鉴;(三)注重于察往观来;(四)史学家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领域有相当深度的理解;(五)重视语言修养,讲求对于历史的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六)把撰述历史著作作为不朽之业来看待。这些简短而精当的归纳、概括,如果没有深厚的积累和通识的眼光,是提炼不出来的。 作者的宏达卓识,既表现在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也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开掘上。如《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一文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每一阶段特点的总结,确实是宏论卓见;而该文对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这一具体思想的阐释,也发之于一种通博宏达的眼光。作者写道:"从广泛的意义上看,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不仅仅是指《史记》说的,而且也是指'史家'说的。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而'史记放绝',司马迁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他要使历史撰述也成为一'家'。这在史学发展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中国史学散论》第64、65页)。"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这一名句被人们传颂二千余年,是《散论》的作者又给它一个新的然而确亦合情合理并且是更高层次的理解。没有对整个史学发展史的深刻把握,没有一种宏达通识的眼光,是难以发掘出"成一家之言"意在争史学作为独立学科之地位这一深层蕴含的。象这样精辟而独到的见解,《散论》中可以举出很多。 四总结过去,着眼当代 通读《散论》,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史学史研究,负有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他的学求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发展当代历史科学,并从而推动当代历史运动的发展。在《论史学的时代精神》一文中,作者写道:"史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以研究人类过往的社会为起点,而以服务于当今的时代为归宿"。"史学家的时代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种表现,这就是从历史看时代,即以历史的眼光来说明时代,并从历史的宝库中提取那些为时代所需要的财富以服务于时代,推动时代的前进。这是史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同上,第296、301页)。正是由于对史学家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作者的史学史研究,用了很多篇幅来总结历史上史学家们紧紧结合现实发展需要从事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以期对今天的史学研究有所借鉴。 在《论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一文中,作者把中国古代史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的优良传统加以总结:"史家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往往都是出于时代的启迪,激励和需要,从而使这种观察、思考、撰述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优秀的史家大多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提出那个时代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或是反映那个时代人们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解"(同上,第13页),并用许多例证来阐述这一优良传统。在《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作者认为"《史记》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详尽地、深刻地而且也是生动地总结了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史记》总结了战国中期以来以及西汉前期大约270多年间诸如"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招致速亡"、 "楚汉战争中为什么力量强大的项羽终于失败而力量弱小的刘邦反而成功"、"极盛时期的汉武帝统治面临着什么新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亦即司马迁所处时代的近现代史上的重大问题,作者赞扬司马迁"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非但没有回避这些重大问题,而是以严肃的态度、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见识和神奇的史笔回答了这些问题"。《散论》中的许多篇章都涉及古代史家的历史责任感、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我们从作者对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历史使命感的称颂,从他对唐代史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等一系列论述中,深深感受到作者鼓动当代史学奔向现实历史运动的强烈愿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