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老的“命题作业”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8:11:12 中国民俗学网 巴莫曲布嫫 康丽 参加讨论
(钟敬文著,巴莫曲布嫫、康丽编:《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时在春中,阳和方起。作为后学,我们在钟敬文教授97岁华诞之际,终于完成了先生亲自命题的特殊作业:编选出了这本沉甸甸的民俗随笔。 先生亲自将本书定名为《谣俗蠡测》,意味十分深长。我们在文章的选读过程中,也渐渐领会了先生的寓意。“谣”、“俗”二字,实则涵盖了先生一生学术探索历程的一体两翼。在此,“谣”蕴含着先生的民间文艺学研究;而“俗”则综括着他对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思考。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先生常常以“我是五·四的儿子”为骄傲,当年他积极投身于“歌谣学运动”,以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为始端,踏入民俗文化的华野天地,在中国民俗学八十个春秋风雨如晦的曲折进程中,始终孜孜不倦地耕耘着,探索着,建树着,始终秉持着“知难而进,除死方休”的学术精神,直至今天,他依然精神抖擞、敏赡睿思地奋斗在民俗学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正如学界所知,三十年代,他从歌谣学草创鸿图,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八十年代,他立足于民间文艺学在新时期的拓展,又标举了民俗文化学的崭新蓝图;世纪之交,他又更新了民俗学中国化的全新阐释,倡导要建立起“一国多民族的”中国民俗学派。在先生一生的著述中编选这部随笔的同时,我们从先生走过的漫长学术历程回观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而“谣”、“俗”二字正是其中最为重要求索且相互关联着的两个维度。 我们师从先生,虽然知道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只能是在艰辛蹒跚之中才能在学养上有所增进,却未曾想到本书的编选,不仅是一种“读解”,更是一种“聆听”,翻开每一篇文章,那字里行间都在讲述着先生各个时期的学艺经验,文中始终流动着智慧与哲思、又不乏情趣与诗意,使我们收获到了如此丰厚的德与知。先生历来强调为人与为学的关系,在每一届新生踏入校门的第一堂课上,先生都会从“首先学会做人”讲起,而在他的著述与文章中往往会在论及学术的同时透露出他对人性与品格的高度重视。仅从本书题中的“蠡测”二字,就能从中窥见先生对为人与为学的深刻把握。我们都知道“以蠡测海”这个典故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而先生立题落笔于此,言近旨远,含蕴着以小见大,探渊索珠的寓意,可谓“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而先生本人作为老一辈的民俗学家,后学景仰的学术巨擘,却以“蠡测”概括本书结集的指归,从中可知先生庄重的治学态度与严谨的自我评价,更深藏着他虚怀若谷的谦逊谨慎和高远弘毅的大家风范,也贯注着发人深思的警策。 我们想,这也是先生“命题作业”的初衷,他要求我们将编选工作当作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去自觉体认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的要义,去认真思索做人与问学的宏旨。在历时数月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先生多次亲自指导,从他一丝不苟的圈批中,从他认真听取的眼神中,我们领悟到了先生教书育人的良苦用心。“谣俗蠡测”四个字,让人玩索不尽,抽绎无穷。正如在我们《中国民俗学史》的第一堂课上,先生的高足董晓萍教授在题为《跟着先生学治史》的指导报告中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怎样学到先生的‘真功’?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的,我们应该在治学过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 在此,我们还应就本书的编选工作向读者作一个交待: 先生一生著述宏富,文章华翰,已经出版的文集与选集等以身高,而从这套丛书的角度来考虑采择也当不失其“随笔”之旨趣。故,全书所收的58篇文章,也可谓“蠡酌管窥”先生的学术楷式,故以兼具学术性与趣味学为原则,在编排顺序上力图从具体的民俗事象,到中国民俗学史的回顾,再到学科理论的思考。从时间跨度上看,早自1933年的《中国的植物起源传说》,近迄1999年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从文章体类上看,内容广泛,有长有短,不拘形式,举其要者,大凡有这几类:其一,丛考杂辨式的学术性札记,如《十(九)日、扶桑和乌鸦》、《从石龟到石狮子》、《民俗中的鼠》等,或证古经,考今俗;或说事象,析俗理,辨疑惑,多属先生早期研究中在名物考释、事象分析中的一得之见,或一家之说,贯古通今,洞中肯綮,即使对今天的民俗学研究来说,也同样深有值得参照的学术价值; 而先生早年倾力所著的学术长文,也依据上文所述的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原则,节选其中一、二另题按序收编,如《巫与医》、《植物起源的传说》等,以飨读者。其二,随笔丛谈式的散记,如《传统文化随想》、《天问室琐语》、《啖槟榔的风俗》等,主要是话文化,记风土,示俗趣,明事象,探学艺,以至一书之评解,或述某俗之偶感,举凡所录杂识,皆意兴所致,亦庄亦谐,别有情趣,从中不难品味到先生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的文心智思,词约事丰,皆有妙谛。其三,学理阐发式的述论,如《民俗文化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屈原与民俗文化》、《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或叙或议,因事见理,由浅入深,清简晓畅,文笔生动,既具学术性的思辩,又具有知识性的开启,读者定有会心,从中领悟民俗与民俗学的潜在的义理与显豁的意蕴。其四,先生平素所作的题跋,即使是在这样平易的话语谈说之中,也不乏精见,胜义迭出,而且总是让人顿悟而邈远……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掌握的材料也难以尽纳其中,编选过程中也定有疏漏、缺失与不周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指正。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从接受任务到编选成书,我们的心绪始终萦绕着心动与感动:心动于先生给了我们这个问学受益的机会,感动于先生蠡测谣俗的博大胸怀。我们希望先生这部民俗随笔的出版,能为更多的读者打开通向民俗学胜境的一道窗口,去品味其中的民俗意趣与文化蕴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我们愿与读者共勉。 编 者 1999年4月24日 于北师大民间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施爱东]吕微的《神话何为》
- 下一篇:[黎念青 温春娟]宗教研究范式转换的中国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