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迎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八桂大歌》《月上贺兰》《你好,阿凡提》……越来越多“藏在深闺”中的少数民族舞台艺术以创新、融合的姿态走向大众;师公舞、安代舞……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丰富着百姓的“文化餐桌”;绣球、木卡姆、哈萨克毡绣……越来越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市场相融合,在促进自身更好传承的同时,还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2011年,我国五大自治区在开放、吸收、创新中迎来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寻求市场与艺术双赢  让优秀剧目“叫好又叫座”
    8月29日这天,拉萨市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从山南赶到拉萨的嘉措一早便架好了帐篷,节日的7天时间他和亲戚们要在这里度过,而看藏戏则是节日中的主要生活。
    让嘉措等“藏戏迷”高兴的是,前来参演的民间剧团演员水平越来越高,演出越来越精彩。藏戏民间剧团的大发展得益于商业演出的繁荣。近年来,藏戏走出传统的节庆和婚礼,走向“朗玛厅”等当地休闲娱乐场所,吃起了“旅游饭”。目前西藏有500多个民间藏戏团,大多数是由农牧民组成的业余剧团。
    顶着月牙儿的清真寺,空中悠扬的诵经声,戴白帽的男人,披盖头的女人……“回乡风韵”哪里可寻?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上,我国第一部回族舞剧《月上贺兰》作为文化名片,让与会嘉宾深切体味到了回乡风情。从2009年开始,《月上贺兰》正式进驻中华回乡文化园,探寻特色民族文化同市场的“联姻”之路。经过两年来的探索,《月上贺兰》已商演数百场,并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参与了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艺术展演,“名利”双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西文艺院团以创作“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产品为突破口,创新合作模式,多渠道扩展演出市场。广西彩调剧团是区直院团中首个吃营销“螃蟹”的演艺团体。早在2005年,剧团借“外力”打造新版歌舞剧《刘三姐》,以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艺术魅力,顺利展开全国巡演,取得骄人的票房成绩。近两年,该剧成功出访马来西亚等国,受到国际演出商的关注,成为彩调团开拓演出市场的试金石。
    9月1日,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再次亮相新疆人民剧场,助兴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阿凡提还是那个阿凡提,小毛驴也还是那个小毛驴,但这出戏你就是怎么看都看不厌。”演出现场,乌鲁木齐市民阿依努尔告诉记者。
    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从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人物阿凡提入手,利用杂技、魔术和新疆歌舞元素,用时尚的音乐、惊险刺激的杂技和变换的舞美设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了阿凡提助人为乐的美德。从2009年元月上演以来,该剧共演出近200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并获得天山文艺奖、文华大奖特别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等殊荣。
    用时尚元素重新包装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市场大潮中实现大繁荣,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道亮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说,只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民族文化的开放、吸收、创新、融合,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让“文化福利”惠及各族群众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创新文化活动平台和载体,激发基层群众文化活力,以先进、有生命力的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为构筑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近日在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定西村看到,漂亮的村级服务中心大楼里,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外面的戏台、篮球场也吸引了很多村民。在庆乐村,村民们在水泥造的戏台上跳起了壮族传统的师公舞。38岁的文艺团成员黄玉凤说,庆乐村有很多传统文化,戏台建好后,大家没事就愿意来唱唱跳跳,像师公舞这种传统文化都被重新“捡”起来了。
    在新疆喀什,作家余秋雨的讲座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多群众表示,没想到能在这里听到这位知名作家的现场讲座;在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山东青岛市文化志愿者表演的儿童话剧《小红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走进剧场欣赏话剧;在宁夏银川,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独具岭南特色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冒雨观看……
    “文化大餐”有得吃,更要“好吃”。为了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充分发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想方设法丰富群众文化餐桌。
    火红的绸子飘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冬季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政府门前广场每天都在沸腾,数百人在这里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代舞。库伦旗广场安代舞蹈队队长双白乙拉说:“5年了,天天这样热闹,参加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库伦旗通过载体拉动和社会联动,使古老的安代艺术展现出时代风采,其表演形式也愈加丰富。在内蒙古,像安代舞、乌力格尔、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婚礼、蒙古长调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社会大众。
    让所有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是西藏坚持实施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十一五”以来,西藏累计安排文化与传媒支出53.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8倍,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在“歌舞之乡”新疆,通过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把基层文化活动做出影响,做成亮点。自2002年以来,仅“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就举办了3万余场次,参与演出的群众达762万余人次,观众达1亿多人次。
    今年新疆又推出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将在5年内投入1亿多元,补助全疆近100个地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各族群众看演出“埋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