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出传承困境?(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02 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 孟刚 参加讨论
许多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 与立法和理论问题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非遗传承的后继乏人,大师无良徒可教的问题。一些非遗项目由于待遇不好,使得年轻人避而远之。几乎所有的非遗传承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耐心研究和实践,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少有这个耐心。这导致了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传承主体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据有关媒体报道,当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朝戈金曾对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做过调查。《江格尔》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上世纪80年代时,在新疆地区记录在案的,能唱一个诗章以上的歌手还有一百零几位。20多年后,当他再去做调查时,绝大多数当初记录在案的歌手都已去世。现在在新疆地区,杰出的江格尔艺人也就两三个,而且都年事已高,演唱的体力也已不如从前。然而,即便已近失传,当地的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学。在新疆调查时,他在天山深处一个小毡房中本来应该放置佛龛的位置上发现了一张刘德华的照片。朝戈金表示,喜欢刘德华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不能因此把老传统都丢掉。 专家表示,非遗保护工作中,最核心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2011年,虽然文化部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津贴从每年8000元增至1万元,但对于一些赤贫的老艺人、老传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然而更糟糕的是,近一半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都没有专家指导。比如年画,70%以上的产地没有专家,而没有专家的保护就不会是科学的保护。 “现在真的非常需要年轻人能够站出来捍卫本土文化。当然,我们也为很多国内民间文化守望者颁发过纪念牌,但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而且他们已经太老了,需要年轻人来接班。”著名作家和民俗学家冯骥才如是说。 ●相关链接 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