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人亡艺不能绝 保护非遗刻不容缓(2)


    东盟经验:设立有关非遗的国家艺术大赛
    昨日的论坛上,来自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各国的文化官员们,向在座人士介绍了各自保护非遗的独到心得,不少国家为挽救和光大各自非遗瑰宝开出的“妙方”,也让中方代表们大开眼界。
    例如,泰国和缅甸都设立了有关非遗的国家性大奖,尤其是缅甸,每年国家都会投入巨资,举办大规模传统文化表演艺术竞赛,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年轻的传承人。
    在中国人印象中深具含蓄、柔婉之美的越南,在保护非遗态度上显示出的开放、活跃令人刮目相看。政府鼓励年轻人制作有关非遗的创意电影、网站,在越南民俗生活艺术节上与公众见面。
    文莱代表阿旺·扎伊尼在介绍完文莱通过建设数据库维护非遗传承的经验之后,表示:“虽然经过种种保护,但最后的成品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完美。”东盟朋友的坦诚和务实,令许多中方人士感到欣赏。
    学者担忧东莞千角灯濒临“人亡艺绝”
    “保护非遗刻不容缓,人亡艺绝,人去歌息,已有很多先例。”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专家叶春生呼吁说:“顺德的龙舟说唱,传承人只剩下两三位80多岁的老艺人;佛山的木版年画仅剩父子两位传人;东莞的千角灯,仅存的两位老艺人在制作完被誉为‘中国灯王’的展品之后先后辞世,这更说明了抢救保护的迫切性。”
    在会后接受采访时,叶春生再次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忧虑,他透露虽然两位千角灯老师傅在去世之前,已经将相关技艺传给了儿子,但传承人制作水准明显不如父辈,千角灯恐会留下永久遗憾。
    非遗开发利用也成为中方学者密切探讨的焦点话题。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文史馆原馆长吴世枫提出,非遗利用有保护性利用和开发性利用之别,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转型进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延续面临着严重威胁,但同样为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条件。最典型的莫过于广东凉茶在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后,产值从2005年的3亿多元跃升到去年的300多亿元,已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
    东南亚四国代表性非遗
    
    菲律宾:“哈德哈德”圣歌
    2001年,菲律宾IfugaoHudhud(圣歌吟诵)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单的项目。
    Hudhud,又译为“哈德哈德”,是菲律宾伊富高(Ifugao)民族独有的一种的民间口头叙事文化,相当于史诗或者圣歌。伊富高人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地区,是一个以开梯田种水稻而著称的族群。“哈德哈德”讲述的是该民族历史上伟大英雄的光辉业绩,通常在播种、收割、丧礼与婚礼时吟颂,整个过程会持续2-3天。
    据传,这种传统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了,“哈德哈德”总计有20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含40个篇章,完整吟诵一遍需要3至4天的时间。吟唱包括领唱、合唱等形式,演唱者多为上年纪的妇女,社会地位显赫。所有的圣歌通篇只有一个曲调,歌词中大量使用反复、象征、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圣歌的语言几乎无法形成对应的文字,因此主要靠口传心授。
    
    柬埔寨:皇家舞剧
    作为高棉身份的象征,柬埔寨皇家舞剧在2003年11月跻身“世界非遗”之列。柬埔寨皇家舞剧,也叫高棉古典舞,已经有1000多年的渊源。
    这种舞蹈以其优雅的手势和色彩艳丽的服饰而著称。在王室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上,诸如加冕礼、婚礼、葬礼或是高棉人的节日等,都有这种舞蹈表演。这种舞蹈具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性作用,其剧目促进了有关高棉人民起源的神话的保存,体现了高雅、崇敬和灵性等传统价值,舞蹈者被人们看作是国王与上帝和祖先之间的信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