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01 法制日报 2009-06-15 09:57:0 席锋宇 参加讨论
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遇阻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须法治快行(图) 本报北京6月14日讯 6月13日,来自吐鲁番市葡萄乡的维吾尔族民间刺绣传承人古丽萨力汗(左一)向参观者表演民间刺绣手艺。为迎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新疆文化厅等单位在新疆博物馆举办“新疆记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展览,展示新疆丰富的的历史文化。新疆已有55项历史文化遗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沈桥 摄 文化遗产保护面面观之三 本报记者 席锋宇 6月13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保护日,北京天桥剧场。 在基诺族美妙而高亢的“太阳鼓”声中,“文化部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演出”的大幕被拉开。69岁的巴德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来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75岁的龚代仁用羌笛吹响了悠长的《西哟惹》。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众聆听并观看了来自13个少数民族的16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真正享受了一回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盛宴。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而易见。 一个问题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更加困难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沉淀而成的,在历史上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消亡,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记者去年年底在采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期间,在玉林市,偶然采访到一位65岁的老人李鼎和,他现在是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常务理事。他和记者聊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说,目前社会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一些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也就没有及时实施。特别是基层应有的力量很薄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县、乡、村没有落实相应的专业人员、资金、交通工具等,现在的文联、文化职能部门的办公经费极少,对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力不从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则向记者表达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就比较难,这对少数民族来说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点是传承人的保护,而我们国家一些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在传承人保护方面做得并不全面。目前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直至消亡的危险。” 形成共识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 去年发生的“5·12大地震”使得四川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震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恢复和保护工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地震中损毁的茂县羌族博物馆新馆选址、征地、建设方案大纲及展示陈列大纲的编制、论证等工作已经完成,并于今年5月12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博物馆建设正式启动。目前,茂县博物馆选址区内居民的搬迁、文物征集等有关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有4个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项目已经落实土地。 国家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力争在国庆60周年前夕完成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等地23处少数民族村寨的抢救保护工程相关规划、方案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并开工部分抢救保护工程。同时,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尽快确定四川重灾区56个文物抢救保护项目的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单位,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尤须关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一次地震,让大家的目光开始更多地关注并集中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专家学者给出了许多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丹珠昂奔认为地震给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敲响了警钟,也提出了要求。他撰文指出,应该是到了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时候了。他用羌族举了一个例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30.61万人,80%居住在此次地震的中心地带汶川、北川、茂县、理县,据有关资料反映,其中会本民族语言者不足10万人,此次地震羌族群众遇难的比例较高,从而对其语言形成重创。 “突发事件给其带去的是毁灭性损害,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和丹珠昂奔同样拥有这份忧患意识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他说,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更加令人堪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及时抢救和保护,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逐渐消亡。因此,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行动已成为当务之急。 着眼长远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法规 羌族文化在这次地震中的损失,使得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去保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 有文物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有关法规,完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体系,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为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本理接受记者专访时曾透露,全国人大已经提出要加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现在前期的调研工作已经展开。“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立法的内容会涵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以及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