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5)


    最后,本文提出四个民俗学研究课题作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点相契合的切入点,相信从这里会传导出民俗学的热潮来。
    第一个课题是:紧紧围绕着前不久国家具体部署到基层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也包括民俗文化遗产生存环境调查研究和民俗遗产生存状态研究,特别是濒危状态的详尽统计和调查研究。这应当是中国民俗文化主权分布版图的重要调研活动,它和民俗文化濒危状态的调研汇集到一起,将可以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决策依据的基本国情记忆库中。该项应用研究课题成果有国家级重大价值。
    第二个课题是:密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现形式的采录挖掘,进行各种类别民俗文化遗产以个案相联接的文化形态学研究。这种调查研究要运用微观研究的所有方法和技术手段,尽可能从民间传承人那里采集所有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各具特色的文化细节,从而汇聚所有的原真性的文化遗产元素,再现民俗遗产清晰的整体形态,而不再是传统的类型化的形态研究的那种由学者主观做出的归纳和描绘。在这个课题中,要提倡不打折扣地尊重民间传承人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个课题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对民间传承人的保护,对民间传承机制的保护都已经进入国家和基层保护单位的计划日程;但是,民间传承人的传统传承机制如何保护,必须要做深入调查研究。以往的民俗研究习惯,几乎很少关注民间古老的文化传承规则原型,特别是那些独具特色的无形的潜规则,都是过去在田野作业中被忽略的。不调查研究民间传承人群体内部的文化传递活动及其规律,保护传承人和他们的传承机制,就是一句没有依据的空话。民间传承学的系统研究,只能在民间传承的生存聚落中调查才有望成功。
    第四个课题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工作实践,很有必要对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按照民俗的原型和遵循民间传统的习惯分类法,再作出一套民俗分类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号召各成员国的专家,尽量结合本国实际作出更好的分类,以适应遗产保护的需要。民俗文化的科学分类是一个不小的课题,以前的教科书式的分类,其实只是一种划分范围的凑合归类,方便讲课的需要。我相信随着文化科学不断进步,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民俗的科学分类会有一个适应新情况的新系统的。
    最后,不能不再强调一句:民俗学的思考是多角度的、多侧面的和多样化的;民俗学的出路也是多方向的和多轨道的甚至是放射性的,因此也不应该把民俗学仅仅捆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机器上运转。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特定的年代,突然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始料未及地激活了低温期间的中国民俗学,使它很快地在应用中展示了一种显学的光彩,民俗学因此为之一振并由此而升温,这终究是一件多年不遇的好事。(2007/1/10定稿)
    注释:
    ①参阅《中国民俗研究史》(王文宝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252页《重建民俗学的新课题》一文。
    ②参阅《圣洁时辰零点零一分——沉痛哀悼百岁宗师钟敬文先生逝世》(作者乌丙安、2002年第2期《西北民族研究》)一文第14页。
    ③参阅《2004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5年7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一书第317-352页《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讲座全文,主讲人:乌丙安。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2007年第2期《河南社会科学》1-6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