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非遗大展现场:传承民间手工技艺(4)


    
葛长云

    缝纫
    黑龙江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展演人:葛长云
    来自黑龙江省新生乡的鄂伦春族老人葛长云今年62岁了,是现如今鄂伦春族地区为数不多的“会制作”狍皮制品的能手。她带来了狍皮裤、狍皮帽、狍皮手套,还有一件颇具特色的萨满跳大神时穿的狍皮衣服。葛长云告诉记者,她是在30年前跟着姑姑学习狍皮制作技艺的,现在村里会这种技艺的只有三四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太太。现在鄂伦春人平时都不常穿用这种衣服,主要卖给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作收藏用。
    家人都不赞成她制作狍皮制品,说不挣钱,还把家里弄得臭烘烘的,但葛长云还是悄悄地坚持自己的喜好,在儿女不在家时才制作。她说,狍皮衣是鄂伦春人的传统,如果没有人做了以后想穿都没有了。现在,老人又有了另外一个想法,回去以后,她要招收几个鄂伦春族的年轻妇女当徒弟,亲自教她们狍皮制作技艺。
    
尤文凤(左,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尤忠梅(右)

    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
    展演人:尤文凤(左) (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尤忠梅(右)
    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至今,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
    尤文凤15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鱼皮技艺。在她的奶奶之前,鱼皮技艺是属于男子的专利,是不教授给女子的。而到现在,尤文凤将其鱼皮技艺发扬光大,把她的传统技艺教授给下一辈。尤文凤说鱼皮衣目前的销路主要是各民族博物馆和展览馆,还做一些鱼皮饰品。现在大马哈鱼的数量在急剧减少,而一件鱼皮衣需要几十条大马哈鱼的鱼皮。他们只能有了订单才四处买鱼来做衣服。对于鱼皮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尤文凤有自己的想法,她想把自己的传统技艺方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做成一本“秘籍”,使之流传开来。“鱼皮制作技艺绝对不能在我的手里流失”,尤文凤说。
    
于黎

    编结
    内蒙古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
    展演人:于黎
    上世纪70年代,于黎出于个人爱好,开始跟随一些老猎人学习桦树皮制作技艺。她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口耳相传的,很多东西已经流失,但是她一直在努力地搜集这些信息。于黎办了一个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学习班,收了百十来个徒弟,有十几个已经出师,且做得非常出色,有本民族人,也有其他民族的人。于黎还有自己的工作室,结合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元素,制作旅游纪念品。她说:“其实我还是喜欢传统的东西,我觉得无论怎么改变,还是不能离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要在原始的基础之上去发展新的作品。”此外,于黎正在筹备建立一个陈列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实物的私人博物馆,有望在今年完成。于黎还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我们的民族,让大家知道还有鄂温克这么个小小的民族,虽然人口很少,但是我们有自己的聪明才智。”
    
苏梅

    彩扎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哈尼卡
    展演人:苏梅(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哈尼卡”是一种达斡尔族女孩儿的纸质玩偶,穿着达斡尔族传统服装的人偶不是后期上色的,要用什么颜色和花纹的纸就选择特殊的纸来制作。达斡尔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传统都是靠口耳相传。苏梅说,她小的时候跟妈妈学习了制作哈尼卡,达斡尔族小姑娘玩“哈尼卡”时,会在炕上摆出各自的“哈尼卡”,每个女孩摆弄组成一个家庭。她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动手动脑,有说有笑。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多了,不怎么玩哈尼卡了。苏梅告诉记者,这是达斡尔族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孩子们应该了解一些。现在一些小学的手工课就会教授孩子们做哈尼卡。
    本版采写:俞灵  吴艳  贾兴鹏  马衣努·沙那提别克 付黎明
    摄影:王东晖  贾兴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