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雄伟]《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


    “瑶族过山榜文”是瑶族民间珍藏的关于本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献。各地珍藏的种类很多,有唐宋版、明清版。其中《评皇券牒》、《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瑶人出世根底》、《计开千家洞路引》等,均记载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千家洞木本水源》乃其中之一,全文如下:
    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入灌阳之深山,有一千家郡。人无数逃入,以避元逆奸淫妇女,民无日安,故兹吾祖弃民属繇(瑶),可免元党之屈,投入良繇(瑶)耕作,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遣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舜何人也,列何人也。濮曾作繇(瑶)、亭千,家总长舜裔也。让德者居之,故繇(瑶)人最朴,全无计巧(较),是功名不慕,备尝辛苦自食其力。元未七十余年,土吏识破此关,千家洞非全繇(瑶)人也,多郡人变之,不服元代兵怒剿,吾祖逃出四散,楚粤频盈,是吾祖之出处根源,如此之苦也,伦常之变衰之理也。
    原存:江华涛圩 抄件存:湖南民研所
    转录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瑶族〈过山榜〉选编》108页
    桂林郡人被元军逼入灌阳之深山后,到被元朝桂林州府赶出,是元朝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这篇简短的文字,把已经缄默的历史,又重新拉回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灌阳千家洞的真实含义。
    《千家洞木本水源》言筒意赅,全文字符仅274个。除去标点37个,括号字5个,净字数232个。该文有头有尾地记录了元代始末的灌阳千家洞产生和消停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有四:
    第一、元代初期发生过一次桂林汉族逃入灌阳瑶山的事件,其时约在忽必烈大军南下攻桂林前夕。逃入灌阳瑶山生活了70余年之后,元末桂林州府又派兵怒剿,入居汉人全逃散,事件告终。
    第二、进入灌阳瑶山的人员是“桂郡”汉人,约一千家郡,“郡”在这里有“眷”之意,即一千户家庭成员。
    第三、桂林人避难进入灌阳瑶山后,“弃民属瑶”,客主相处甚好。
    第四、元末,“土吏”向桂林官府告发。“土吏”是小官。县官比“土吏”要大,村官无奉禄不叫“土吏”。“乡官”“亭长”有奉禄,直接同民众打交道,可以称为“土吏”,他们受州县官府统制,管理民间事务。桂林汉人避入瑶山的事情,为何要等七十年以后才去官府告发?有人猜测与桂林郡一千户人家砍树建房,开山扩土,与当地瑶胞争夺资源,破坏水土有关。瑶民人少力薄,对付不了众多的桂林移民,只好暗中怂恿“土吏”告发。此论不可全信。因为这篇短文说了,相处七十余年,瑶民是“良瑶”,“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未看出有什么矛盾。“土吏”或另有意图,“识破此关”,便向元朝桂林官府告发“千家洞非全瑶人也,多郡人变之”。
    元朝桂郡官兵一来,原桂林汉裔即“逃出四散”。表面看来,官兵进剿是驱逐从桂林“混进”来的汉人,并非原有瑶民。但当时受到灾难的汉人多少?瑶人多少?谁能说得清楚?再说,官兵进剿的真实动机是什么?短文没有说。
    为此,我们有必要共同翻阅元朝的那段历史:
    元朝忽必烈至元十年(1273年),攻下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宋守将或败或降。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首府临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后,宋大臣文天祥与陆秀夫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定益王赵罡为帝,赵罡死后,又拥定卫王赵昺为帝,继续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被偷袭兵败被俘,囚送至大都(北京)三年之久,拒绝大元的诱降,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宋朝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宋朝灭亡。南方大量的人口被元兵屠杀,战后人口下降了30%,整个中亚几乎成了无人区和荒漠。元兵的种种暴行,桂林人民听了以后,闻风丧胆,能逃就逃,有一千家眷就成群结队逃入灌阳深山,这就是上述短文“木”之“本”,“水之源”了。
    元朝中期,从大德十一年(1307年)起,大元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搜刮各种税赋。元朝后期,由于横征暴敛,税目繁多,泰定二年(1325年)开始农民起义就此起彼伏了。
    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财政困难,便下令造钞法,铸造了“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的“中统元宝交钞”,导致物价上涨。
    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率兵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