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39 学苑出版社网站 林秋朔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是为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就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该文比较全面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元和极具文化产业开发的潜能,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消亡速度之快而面临灭绝的险境。为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文章还分析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4)05-008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指出:所谓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一些个人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及天才的艺术创造,以及极高的历史价值,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目前,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状况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定了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工作给予扶持的方针。各地政府对保护、抢救文化遗产工作积极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开始启动,部分省市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正在对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全面的普查登记工作。目前,我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到昆曲和古琴两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另有1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文化部等待向联合国申请。从总体上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多元构成,种类繁多。 我国文化是多元的,就汉民族为主体的聚居地区而言,根据其文化性质,大致可区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关东文化等。由于聚居在这些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区域内的族群属于同文同种,故现今存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虽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嬗变,基本上大同小异。但若深究之,仍然是一个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圈”。因而,都留下众多带着相异文化痕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种特点在我国其他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是如此。从文化性质分类上看,可分为蒙藏族群、通古斯—满族群、氐羌族群、百越族群、苗蛮族群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的语族分类:分为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这些不同族群和不同语系的民族,各自有着自己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传统。这些文化都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类似和戏曲相关的面具、道具、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民间舞蹈、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剪纸、年画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在这样丰富的文化群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