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再江]黔西北彝族钞本亟待抢救(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24 中国民族报 2012-12-14 杜再江 参加讨论
70%以上均属孤本 为什么要把彝文钞本定位为“濒危”?这还得从彝族语言的生存状况说起。当前对濒危语言程度的鉴定,标准不一。2002年2月,在德国科隆召开的濒危语言学会上,会员们一致通过将语言按现状分为7个等级,第4—6级为“濒危”,第7级为“灭绝”。其中对4级濒临危险的语言的描述为:所有使用者都在2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 “依此标准,在目前黔西北大部分彝族聚居区,彝族语言已达到或超过‘濒临危险的’第4级。”张学立说。 如今,流传和遗存于黔西北地区的彝文文献形态主要有:纸书、岩书、布书、皮书、瓦书、木牍、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肇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 “从文献载体的濒危程度来看,以毕节市为核心区域的黔西北地区,现存的彝文古籍大多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村寨,由于条件有限,许多书籍正在遭受虫蛀、霉变、烟熏火燎和雨淋。”张学立说,“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它们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古彝文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毕节学院院长、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彝文钞本研究”首席专家张学立说,这些濒危的彝文钞本,能够为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中水考古、可乐夜郎考古等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毕节打造彝族文化旅游区提供历史依据。 教育部社科司社科规划处处长何健说:“当前,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抢救、整理和研究刻不容缓。” “毕节作为彝族文字的发祥地,是彝族阿哲家族以世袭传承方式统治长达1470多年的水西政权的所在地,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优质彝文古籍,拥有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单本彝文古籍,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彝文史书,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彝文碑刻等。”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姬异丹道出了研究立项的缘由。 正因为拥有彝文古籍富矿,毕节学院报送的“彝文钞本研究”才顺利成为全国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同时也是贵州高校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 钞本收集难度不小 在“彝文钞本研究”课题组的报告中,对整个黔西北彝族钞本数量的估量为一万余册,但在贵州民族大学译审王子尧看来,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 “两万册都没问题。”身为毕摩世家的王子尧大声疾呼,彝族钞本真的到了濒危地步,再不抢救就没有了。王子尧还清楚地记得,在破“四旧”的年代,很多钞本都毁于一旦。“我们家的钞本烧了七天七夜,最后还剩下那些燃烧不尽的羊皮书。”即便如此,他坚信,彝族的文化是烧不完的,这一次的课题如果做好了,就是对黔西北彝族人民做出的一项丰功伟绩。 黔西北位于云贵高原从海拔1000米到3000米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天无三日晴”,湿度普遍较大。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说,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所处的保存环境,如果防霉、防湿、防蛀条件不够理想,将会导致这些珍稀文献霉变、毁损,乃至无法修复。因此,急需采取一系列抢救与保护措施。 除了保护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全面收集到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彝族钞本同样不易。“在云南,最便宜的钞本也在500元左右。”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永祥说。 此外,由于彝文典籍的内容广泛,时下黔西北地区既能够准确阅读理解彝文,又通晓汉文的老毕摩,人数十分有限,所以多数收藏彝文典籍的单位,无法按照文献馆藏标准编排,给研究者在检索上造成极大困难。 “若彝族钞本文献不能进行科学归类、整理收藏,即使收藏再多的彝文文献也难以发挥实效。”王明贵说:“加之不同机构的整理者都是通过不同途径到文献保存地搜集,存在恶性竞争,破坏了文书信息的内在联系和完整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黄国政]略谈民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下一篇:抢救散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