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华]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7 中国民俗学网 王正华 参加讨论
服饰的发展与纺织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据口碑历史传说,拉祜族可能在古代就掌握了较高的织染技术。拉祜族迁徙史中提到的“咩耻厄波”,意为“洗麻塘”,当即三国至唐代拉祜族聚居苍山洱海一带时洗麻织布制作服装的地方。创世史诗《牲帕密帕》(开天劈地)中也有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染布缝衣等内容。拉祜语称棉花和木棉为“莎拉”或“理莎拉”,因此史诗中提及的“莎拉”认为是棉花。有学者称“云南是木棉的故乡”,但这种木棉非攀枝花,也非草棉,而是云南特有的一种木本棉,属锦葵科植物。果实纤维能作纺织原料。(14)拉祜人曾用木棉为纺织的原料,棉花的种植历史短于认识和使用木棉的历史。 近代澜沧江西岸各地拉祜族妇女普遍会纺纱织布。据说拉祜族学会纺织技术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15)纺纱工具主要是手摇木制纺纱机。纺织工具主要有腰织机。织布前在地上栽四根木桩,搭成一个架子,把一个形如篦子的东西绑在木架上。“篦子”下面装一个木框,防止线团下掉。织布时把棉线排在“篦子”齿上,线的一端系于木桩,另一端则拴在腰上,呈经线,用一个中间厚两面薄的精制小木板横穿经线,用手穿梭,然后用打纬刀(木或竹制)打紧。用这种方法织成的布幅窄,一般只有2-2.5市尺。 “拉祜人将自制的白布染成青兰、蓝、红、黑、灰等各色,多数喜欢用植物原料靛兰染成青兰色和黑色。染料有传统的配方,有的从其他民族购买(五十年代以来由政府贸易部门供给)。自制的土布缺乏机织布那种精致、美观的特征,但它的优点是牢实耐用,柔软暖和,适应拉祜地区的生活环境,因而深受拉祜人的宠爱。但由于近代拉祜族社会还未出现专业纺织业,生产的目的是自给,纺纱织布主要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加之纺织工具简陋,生产效率低,多数妇女每人每月只能织出5庹布(约2.5丈),只能供一人穿用,月最高效率也只能生产20庹布。(16)因此,自制的土布远不能满足拉祜人民的生活需要。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拉祜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交通条件明显改变,各种机织布、时装和缝纫工具大量输入拉祜地区,从而加速了拉祜族服饰的急剧变化。 (三)现代拉祜族服饰类型 现代拉祜族服饰分男子服饰和妇女服饰两大类。拉祜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全民性,即服饰不因等级的不同而有区别,从上层人士到普通百姓,他们的服饰都是统一的。现代拉祜族服饰分述如次: 1、男子报饰:拉祜族男子服饰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特点,它主要由短衣、对襟上衣、右襟上衣、长裤(大裆裤)、包头、圆形小帽(无沿帽,分成人型和儿童型)、织锦挎包等组成,过去赤足,现普遍穿布鞋和胶鞋。 2、妇女服饰:拉祜族妇女服饰既保留了传统的特点,又有了新的发展。妇女服饰可以具体分为长衣长裤型、短衣统裙型和长衣统裙型三种。 (1)长衣长裤型。绝大多数地区的拉祜族妇女服饰,无论老幼都由长衣、长裤、包头、织锦挎包等组成。有的还加上彩色腰带和脚统。 (2)短衣统裙型。思茅地区的江城、景谷、澜沧和临沧地区的双江等县的大部或部分拉祜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右开襟短领、袖窄而长的短衣、统裙、包头、织锦挎包等组成。统裙、短衣分成年型和少女型。总的分为劳动(生活)型和节日(社交)型。 (3)长衣统裙型。长衣和统裙的纹样与上述相同(17)。 二、拉祜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拉祜族传统服饰的制作,讲究独特的裁剪技术、刺绣技术和空间安排。裁缝工具如针、剪刀等从其它地方购入。早期拉祜族男女短衣皆由四片青兰布或黑布缝合而成,用布条结衣扣,制作简单。长期以来,男子服饰没有大的变化,要么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特点,要么改穿时装。妇女服饰则与此不同,它经历了从简到繁,从单调到五彩斑澜的变化发展过程。当初妇女服饰裁缝简易,色彩单一。随着织染技术、裁缝工具的不断完善、服饰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之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等等,人们就有能力美化服饰。于是出现了用各色布块及彩带等组成的美丽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在斜开襟边沿、背肩、胸围等部分的长衣和短衣。白银在拉祜地区流通后,独具慧眼的拉祜银匠将白银加工成各种精美的银泡、银吊子、银钮扣、银手镯、银项圈、银耳环等等。它们成为拉祜妇女喜爱的服饰用品和首饰用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