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芝凤]台湾民族节俗与汉人节俗中的政府行为比较(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5:11:01 民俗学博客 刘芝凤 参加讨论
再者,民俗文化遗产一般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政治价值等,但不一定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然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盲目操办文化节庆活动,错误地把经济价值或盈利多少作为文化遗产评估的首要标准。台湾的妈祖祭、关帝祭、佛祖巡境等民间信仰节俗,并没有切实和伸手即得的经济价值,更不能达到赢利之目的,但在台湾却具有重大社会价值,故台湾省长和新竹的市长等政府要员都提前赶到佛祖巡境的启动仪式场地,认真地参加民俗的巡境启动仪式。 其三: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方针政策,督察、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和措施到位。引导民间节日民间办,利用历史民俗聚人气的力量和其特殊性与神秘感,吸引外资、吸引人气,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例如台湾泰雅族、阿美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有收获祭、五年祭、首级收藏祭等历史民俗,如果当地政府利用这些节庆习俗,去糟粕取精华,宣传这些历史节庆习俗的历史渊源与神奇效果,让游客选择原住民原定的时间和场所去真实地观摩,效果就会很不一样。现代社会曾有锄草(首级收藏祭)历史的民族,虽然早已杜绝取人首级的历史,但存放在各乡镇博物馆的民族历史展览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乌来乡博物馆、屏东原住民文化园、南投九族文化园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台湾的神灵巡境习俗也是一样,政府引导、宣传到位的话,不仅大陆的游客会按时赶去旅游观光,全世界热爱中华传统历史民俗的人也会为了观察中国旧俗中的民间信仰情景而来台湾,弥补在大陆看不到的遗憾。 这两年在台湾不同地方观察历史民俗节庆,感受最深的是依靠政府办节会的少数民族丰年祭的不良变异和汉人节俗的良好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部门在保护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政策与措施值得商榷。 台湾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植与定位也是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参考的。1987年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设立,1989年台湾教育部公布第一届重要民族艺术艺师,1994年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设立,1995年发生漳化县鹿港老街保存事件,1998年公布第二届重要民族艺术艺师,同年台湾文建会举办“全国文艺季”[12],以及为保护原住民的文化遗产,7年前就采取了中学生升级加分且不封顶的政策,极大推动了原住民后代学习母语,了解本民族历史民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对一个民族传承的性等,对推动台湾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上述采访和调查内容所示,不仅台湾面临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定位问题,大陆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台湾政府对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种种措施告诉世人的是,面对少数民族民间信仰节俗,是持续全包资贴还是断奶放养存活?台湾原住民历史民俗由传统自发的行为传承到政府组织参与、带有行政行为的人为传承,从活态传承到静态博物馆陈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实现象还是可以抢救与保护传承下去的文化财富,值得商榷。从表象看,台湾原住民历史民俗文化遗产尤其是节庆习俗今天的传承模式,将可能成为大陆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节庆习俗的明天归属。通过观察台湾神灵绕境的民众自发传承行为,我们看到文化自觉与社会需求等因素会使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广阔的空间。(编辑:刘慧青) 注释: [1]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习惯调查会:《番族习惯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三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译、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2004年12月)初版,第44-48页。 [2]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习惯调查会:《番族习惯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三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译、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2004年12月)初版,第45页。 [3]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习惯调查会:《番族习惯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三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译、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2004年12月)初版,第53页。 [4]松岗格:《日本稻作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论日治时代台湾殖民地政府的相关稻米政策---Influences of Japanese Rice-Cropping Culture in Taiwan》,2009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16届世界联合大会论文。 [5]管彦波《民族地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第526-529页。 [6]周玺:《漳化县志》第300页,转摘张哲郎总编,《北斗镇志.第一章北斗的先居民》,北斗镇公所出版发行,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十一月(公元1997年11月),第112-113页, [7] 张哲郎总编,《北斗镇志.第一章北斗的先居民》,北斗镇公所出版发行,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十一月(公元1997年11月),第113-115页。 [8]台湾总督府关房临时国势调查部《国势调查结果中间报》,昭和五年(1930且),转摘摘张哲郎总编,《北斗镇志》,北斗镇公所出版发行,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十一月(公元1997年11月),第129页。 [9]产业网报:《台湾少数民族“丰年祭”热闹登场 8月22日结束》,2010年07月13日。 [10]《安平县杂记》系台湾文献丛刊第五十二种,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原抄本收藏在台北图书馆。其成书时间、作者均无记录可寻,据编印者推测,可能为日据时代台湾的上层知识分子所著。 [11]范胜雄:《府城的节令与民俗.附录<安平县杂记>》,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0年10月,第98页。 [12]林会承:《台湾文化遗产保存史纲》,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院新闻局局版业字第1295号,ISBN978-957-32-6765-2,第181-183页。 [1] 笔者从事西南地区和古百越稻作文化研究三十多年,所述民族均做过田野调查。 [1] 湄州岛上妈祖庙前碑记。笔者成员摘抄整理。 [1]2011年5月,笔者承接厦门市重大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2011年9月20日,组织了10个专题组长赴台调研,23日在台时遇到新北市三枝乡阿美族的丰年祭节,现场观察和采访。 [1] 2011年9月22日,厦门市社科重大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在台湾新北市乌来乡问卷和采访。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2B079;厦门市重大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2012]第46号; 作者简介:刘芝凤(1958- ),女,四川乐山籍湖南人,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文化资源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刊于《温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3-13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车锡伦]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 下一篇: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