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郑晓]畲族节俗舞蹈的类型与文化特征(3)


    3、 社交娱乐性舞蹈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县双华、福安县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 歌会是会亲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局部有舞蹈表演。比较典型的有竹节舞、迎客舞。
    (1)竹节舞
    竹节舞,也叫竹竿舞,是畲族的民间舞蹈,福州蓝府畲族俗称“打竹舞”。竹竿舞共有四根竹竿(或十根竹竿),两根直放,两根横放。四人分成两排,二人一排,一人手拿两根竹竿,与对方相对操作。跳舞时,竹竿先上下打打,再两竿对打,所以,当地人称为“打竿舞”。当音乐鼓点响起时,竹竿一开一合地来回打着,跳舞的人随着音乐与节奏,有序地跳在张开的竹竿空洞里,同时,快速地把脚拔出。景宁畲族也有竹节舞,但已经过改编。舞者不再用竹竿,而是用手掌大的小竹板系在手掌,作为手上的击节道具,脚部则仍保留了前述竹竿舞的节奏和舞姿。
    (2)迎客舞
    迎客舞的舞蹈形式与钉鞋舞类似。舞蹈也有“请茶”“引路”“行礼”等迎客动作,只不过不一定用钉鞋。所用道具可以是花,也可以是茶杯或者彩带。
    二、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1、畲族节俗舞蹈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联
    畲族祭祀性的舞蹈,从大的范畴而言,仍是属于道坛科仪,是畲族师公做法事内容的一个附带的组成部分,它依托科仪而存在,或者说是科仪的“变相”形态。但从其表现形式和演出效果考察,它确实是整个祭祀仪式中具有独立品格的舞蹈艺术形态。温州畲族的祭祀性舞蹈,长期与祭祀科仪并存,得不到独立发展的机会,仅停留在舞蹈发生阶段的形态而延续至今。由于它是一个尚不成熟的类宗教科仪的舞蹈艺术形态,故亦未形成完整的表现程式,其表演带有很多的随意性,很多动作靠师公的临场发挥。然而,又由于长期的传习和演出的需要,以及剧目内容的特定要求,在它的演出中也形成了一些规定的动作模式。
    畲族人民把这种祭祀性歌舞活动称为“功德”。做“功德”,分“阳功”和“阴功”。丧葬仪式中的舞蹈是“做阴功”,主要是由祭师边吟边舞,根据舞蹈的动律和音乐节奏,动作大体有 “坐蹲”、“一步一踢”、“悠荡”三类。“坐蹲”,双腿呈半蹲状,一步一蹲,步伐简单、稳健、沉重。上身基本保持平稳,当道具向身里甩动时,略扣胸,反之则略向外弹胸,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 “一步一踢”, 一脚迈步,双膝微屈,同时踢出另一腿。随着舞者情绪的变化,舞蹈速度逐渐转快。“悠荡”,舞者有时轻盈游步悠荡,身体左右转动,有时随着情绪发展,速度加快,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敏捷急速的跳转。高潮时舞者身上的长袍飞旋起来,显得十分潇洒豪放。做功德时舞者有时不拿道具,徒手而舞,常见的手式有“神手”(双手掌向上端起,拇、食、 小指上翘,好似顶着酒杯),“诀”(双手手背相靠,绕于胸前)。畲族祭祀舞蹈的这种表演形式与福建龙岩闾山教“师公戏”极为相似,甚至有共同的剧目,步伐、指诀。
    打 舞内容上讲述雷法有过庐山,捉活鬼,吃鬼肉等故事,取搜神捕魔、镇鬼降妖、祈福求平安之意,属于道教召兵之类的科仪。舞蹈中手部有很多动作,其形式类似闾山教的指诀。如五雷诀,左手五手指相互缠绕形成一个环状,右手四手指缠绕,食指指向左手掌心;饿虎诀,双手手指交叉,翻转于胸前,其形式和功用几乎和闾山教指诀一样。其唱词内容与《灵经大传》唱经词文也多有相同。《灵经大传》是瓯江流域广泛流传的青词代表作[5]。词文标榜的是陈十四娘娘的闾山教。闾山即辽宁境内的医巫闾山[6],是徐人(后来的畲族)的发祥地,可见畲族的师公与闾山教是很有渊源的。可奇怪的是《灵经大传》词文中的闾山一直虚无缥缈,较多的暗指江西的庐山,有的直接就写成“庐山”,而畲族传说中的祖先故事也多写成“庐山”而不是“闾山”。另外瓯江流域地区至今还有大量的闾山教师公存在,但唱灵经的祭祀仪式却由正一教道士主持而不是闾山教师公,其原因目前也不得而知。由此又可以看到畲族师公与闾山教有渊源,但其中又有不同的教派的交叉影响,以及畲族师公自身的流变。这里面的问题还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铃刀舞同样属于祈禳之类的醮仪。舞蹈中的脚步是这类仪式中典型的踏罡步。闾山派师公戏中有王姥行罡舞,闽东畲族有奶娘踩罡舞,其主要脚步形式是和铃刀舞一样的踏罡步。
    2、畲族节俗舞蹈的农事生活特点
    畲族舞蹈多利用常见的农具、生活用品做道具,换言之,畲族舞蹈并非特地制作舞蹈道具,因此,所采用的道具既带有鲜明的畲族地区特色,区别于其他地区,又在当地相当普遍,随处可见。
    钉鞋舞舞蹈过程中,舞蹈者要穿着山里畲民下雨时穿的特制钉鞋。钉鞋鞋面为布,鞋底为长方形木屐,约5公分厚,木屐底部还钉有大头泡钉。浙南地区山路崎岖,多雨,路面坑坑洼洼,钉鞋是温州地区畲族人务农生活的必备用品。钉鞋舞巧妙地运用钉鞋作为舞蹈道具,颇具特色,在舞蹈中,畲族妇女手拿茶杯和纸扇,脚穿平时雨天穿的钉鞋,用钉鞋击打木板发出欢快的节奏。
    米筛舞是采用了农家筛米的工具。三月三是汉族的上巳节,民间流传为麦生日,而在畲族叫乌饭节,同时也是谷生日。因此三月三跳米筛舞,有祭犁,开始春耕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