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画融入新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24 中国文化报 2016年3月20日第 记者 李亦奕 参加讨论
苏州好风光(年画) 夏维淳 桃花坞木版年画古称“姑苏版”,是我国流传于民间最广的传统年画品种之一,和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年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自明清至今,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印刷、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桃花坞年画失去了它原有的供求市场和民俗意义,生存状态堪忧。近日,“家在苏州·德善之城”新桃花坞年画创作暨公益广告作品展再次激发了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活力,大街小巷的户外广告栏中,地铁车站的数字宣传屏上,一幅幅以公益广告形式出现的桃花坞年画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成为苏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桃花坞年画历经兴衰 桃花坞年画前身为苏州木版年画,在明代已有印行,清代乾隆时代达到鼎盛期。最多时开设的大小画铺有数十家之多,且大多集中于阊门外的山塘街和阊门内的桃花坞,故又名曰“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上,桃花坞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平民百姓,社会生活新闻、历史故事传奇及三百六十行等无所不包,而以吉利喜庆题材最受欢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尺幅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门画、中堂、挂屏、斗方等,大凡室内外适于张贴之处,都有相宜的幅式,其中以门画销量最大,据说是因为它能把邪恶拒之门外的缘故。 苏州工艺美院教授洪锡徐介绍,老牌的桃花坞年画已经在19世纪中晚期走完其全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意识形态的导向,灶君门神纷纷下岗,“上海式剧照年画”逐渐挤掉“戏出年画”。在20世纪60年代最畅销的新年画是那些当年的月份牌画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的“后月份牌”风格、渲染精致的工笔画面、逼真饱满的水粉画面和摄影画面。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了一段传统艺术异彩纷呈的美好而短暂的时光:老戏老电影纷纷亮相,年画市场火极一时,全国美展列入“年连宣”,中央美院开设“年连系”并聘请了桃花坞雕版高手。但终究形势比人强,只成了年画的最后辉煌。至少在苏南一带到二十多年前,不管新年画还是老年画,时代没有给它留下任何市场空间。 保护创新需要内外协作 如何使这样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颓败的泥潭,发挥真正属于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2001年,苏州市政府将“桃花坞年画社”划至苏州工艺美院,通过定期举办研修班,让桃花坞年画有了新传人;2006年,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在朴园成立,在发挥博物馆展示的同时,通过“年画习训班”形式,面向社会推广传统技艺。2006年,桃花坞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非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化石”类型,技艺遗产要原汁原味不掺假地保留和展示,它就像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修旧如旧”;另一种是“活化石”类型,比如戏剧遗产,在原汁原味不消失的同时输入新血液,于是有了苏州的青春版《牡丹亭》,有了上海的越剧版《西厢记》,那么,桃花坞年画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呈献出“含着桃花坞神韵的不是年画的年画”? 洪锡徐认为,保护桃花坞年画,需要坞外陪同坞内一起培本开源。“首先扩充收集和原汁原味地复制桃花坞各时期真品,进而设法复制国内外藏家的桃花坞绝品。收藏、复制和研究新中国的新桃花坞年画,这方面,苏州工艺美院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为了出版《新桃花坞六十年》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其次,把当今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对桃花坞的创作中去。再进一步,可以在桃花坞基地进行‘附录性’扩充,比如:收藏展示苏州以外的中国传统年画,可在了解苏州桃花坞的同时,又得以通观中国年画全貌。收藏展示20世纪中国新年画,可将其与桃花坞的新年画对照比较独特性和相关性。” “新桃花坞年画”新在哪 “新桃花坞年画”究竟新在哪里?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徐惠泉认为,“新桃花坞年画”的“新” 其一就在于内容新、题材新、形象新,“要围绕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当代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苏州的城市发展与社会文化状况等主题进行创作,‘家在苏州·德善之城’新桃花坞年画创作活动就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成为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从作品的内容看,有描绘家庭亲情,有描绘敬老爱幼、爱国图强、体育健身、重视科技,有描绘古代贤士传说、民俗节庆场景等等,这些作品凸显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当代。当代苏州的形象、当代的服饰、当代的物品、当代的建设成果……虽然利用了古老的图式,也是故事新编、旧瓶新酒。 对于如何把画家的入选作品转化设计为公益广告,新桃花坞年画创作组做了特别的考量,“在设计风格上,继承唐宋以来苏州所积淀的苏式典雅,在体块、色调上减弱火气,寻找灰调,使它们带一点淡雅的姿色,友善地与‘和谐宜居的苏州’相向而行。力求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洪锡徐说,在设计中寻找许多苏式的图形元素非常必要,比如传统的云纹水纹、蓝印花布图案、桃坞旧图、昆曲脸谱、檀香扇的创意图形和吴门才子文徴明的山水等等;在标语字体的选择上,以基本字体为主,不使用花哨的字体抢镜头。“这些图形元素绝不是原生态的照搬,而是碎片化地再熔炼。” 徐惠泉介绍,此次创作有个人创作模式,也有团队创作模式;不仅有顾曾平、姚苏等老一辈的艺人,也有顾志军、王雨中、张天星等中坚力量,还有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形成了老中青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创作人员结构。“这些艺术家中,不仅有师徒、师生的合作,而且还有感人的父子血脉的相守,特别是魏本熊先生在临终前叮嘱儿子魏卓融完成他生前的年画创作,令人感动。这样一群坚守桃花坞年画核心创作价值的艺人们,坚持自己的热忱和信念,使得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