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高忠严]人生礼仪及其蕴藏的真挚情感


    中国是礼仪之邦,历代重视礼仪,举凡出行坐卧、迎宾送客、宴饮祭祀、婚丧嫁娶、行军打仗都有相应的礼仪。人生礼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的一生中必须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如诞生、成年、婚姻、过寿、死亡等,围绕这些关键的人生节点,往往要举行诸多仪式,形成一系列的人生礼仪。在这个过程中亲朋好友前来参与,相互关怀、照顾和体恤,既加强了人际交往,又增进了彼此情感,并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益。
    诞生礼:生命的期盼和祝愿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力的多少是家庭发展的重要因素,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在婚礼上有很多环节都表达了对生育的期盼和渴望。生育后,婴儿父亲会带着礼物到外婆家报喜。三天后用艾叶等中草药煎水洗澡,叫“洗三”,祈求婴儿身体健康。婴儿出生一个月为“满月”,这一天要举行隆重庆祝仪式,一个是剃满月头,还要办满月酒,并给孩子起一个乳名、一个学名,名字往往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和良好愿望。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孩子周岁时还会摆上各种生活用品,让孩子抓取,以判定以后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前途等,叫“抓周”。据说大学问家钱钟书小时候抓周时抓到一本书,所以父亲给他取名钱钟书。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将“抓周”作为亲子游戏。诞生礼的习俗核心是对生命延续、生活顺利和家族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
    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举行成年礼,标志着一个人进入社会。成年礼有男女之别,男子一般在20岁行加冠礼,在仪式中,分别戴三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帽子,并有德高望重的人或有文化的人为他重新取一个名号,至此,通过这种仪式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成家和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则在15岁时行笄礼,就是把头发挽起来,表示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又被称为冠笄之礼。现代社会的成年礼有遗留、有变异,在农村,比如广东潮汕地区15岁举行的“出花园”,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或者七夕节为年满15岁的孩子准备花瓣泡木桶浴,意为洗掉孩子气,成为成人。孩子还要穿红色的新鞋、新衣,女孩头上还要插石榴花,在众位亲友见证下,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孩子走出花园,进入成人世界。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有所谓“圆锁”仪式,这些地方的人们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魂魄不全,需要用锁把命锁住,到12岁时举行圆锁仪式,又叫开锁、圆十二、圆羊,可以说是专门给12岁孩子过的隆重生日。这天姥姥家会送特别的礼物:用面蒸的大小羊若干,希望孩子长大后性情温顺、知恩图报。
    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经验通过家庭传授,人们通过成年礼在家庭中获得成人资格,在家族中获得权力,在村寨中获得乡土社会的地位,现代的成年礼则在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和责任感,在激励个体健康成长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婚礼:合二姓之好
    婚嫁自古被当作人生的大事,是构成家庭和社会的基础。古代婚礼都是黄昏时分,男方到女家迎亲,叫“昏”,女方则随男方出门,叫“因”。这正是婚姻一词的由来。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众多婚姻形式,比如原始社会男子掠夺妇女的抢夺婚,招男子入女家的招养婚,两个家庭各自女子与对方家庭男子成婚的交换婚,家长为已死的未婚男女婚配的冥婚,男女自由交往而结合的自由婚等多种类型。
    中国古代婚礼以其隆重的仪式和铺排的场面而独具特色。传统婚姻礼仪从议婚到完婚经历6个阶段,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被称为“六礼”。其中最隆重的在亲迎阶段,新郎要到女方家亲自迎娶新娘,然后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拜表示征得了天地、祖先和父母的同意,之后新婚夫妇步入洞房,掀盖头,喝交杯酒。为了营造欢快的气氛,整个婚礼都在鞭炮声和乐队的伴奏中度过。
    婚姻礼仪的意义在于获得亲友的祝福和社会的承认,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一对新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正如《礼记》所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当代社会的婚姻礼仪强调男女双方的情投意合、两情相悦。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出现了中西婚礼习俗的融合,也出现了大量个性化的婚礼,但传统社会婚礼仪式对家族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放在现在绝不过时。
    祭祀礼仪:慎终追远,报本反始
    祭祀是儒家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古代的祭祀活动有严格等级区分。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自己的祖先和家里的灶神。另外中国节日中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是典型的祭祖日。
    《礼记·郊特牲》记载:“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祀“所以报本反始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本源的基本认识,也说明祭祀的思想基础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早期的祭祀活动相对简单,最初是祭祀自然物本身,后来人们在石头上刻画日月星辰形象或者用泥土塑造神偶作为崇拜对象。祭祀仪式上,祭祀服饰、祭品、程序都遵从严格的规范,并由专门神职人员主持祭拜。祭祀礼仪不仅限于节日,在上述人生礼仪各个环节中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但“祭祖”和“祀神”是最核心的两大方面。
    近些年来,各地恢复了对天地、山川的祭祀,家庭的祖先祭祀则一直绵延不绝。这种传统礼俗的复兴和重建有新的积极意义,祭祀天地山川可以使人们走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强健身体。加深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有助于生态的和谐。而且这种祭祀活动因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主动参与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现在家族的祭祀则出现了鲜花祭祀、社区公祭、网上追思、卡片寄语等多种形式,祭祀变得越来越文明。祭祀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人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对长辈的爱敬之心、对家庭的责任之心。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6-08-31 第7版:非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