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许秋华]二人转“包公”戏的东北民俗文化解读(2)


    三、二人传“包公”戏与岁时节日民俗
    二人转“包公”戏中岁时节日民俗语汇异彩纷呈,表现出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如:“再不能五月端阳同饮雄黄酒,再不能七月初七听你讲鹊桥,再不能八月十五你我同赏月,再不能腊八的那天给你把粥熬,再不能小年的那天你我同祭灶,再不能三十儿那晚就把饺子包。”(《包公吊孝》)
    这几句唱词反映了六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一是五月五日端阳节,古时人们把这一天视作“恶月恶日”,故此产生了很多驱邪辟恶的习俗,饮雄黄酒就是其中之一,此俗兴起于明代,据说是为了驱除蛇毒。二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要在鹊桥相会,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成为民俗。三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宋吴自牧《梦粱录》),故有亲人一同赏月之俗。四是腊八节,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生日,佛教寺院于此日煮七宝五味粥以供佛斋众,宋代以后世俗人家也在这一天食用腊八粥,此俗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五是腊月二十三灶王节,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上天的日子,因此民间有“祭灶”的习俗,此俗由来已久。六是腊月三十夜晚,即除夕,除夕夜半子时吃饺子(交子)辞旧迎新,是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年节民俗活动。
    “儿妻带我去逛庙,儿妻带我去把香烧,儿妻她四月十八去上庙。”(《包公铡侄》)
    相传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东汉时起,我国以此日为“浴佛节”,佛教寺院在此日用名香浸水,浇灌释迦牟尼的诞生像。明代以后,民俗以四月初八为娘娘神生日。清代起,东北地区在四月份逢八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庙会,其中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庙会”,俗称“娘娘庙会”,妇女无子者多于此日拜娘娘神祈子,而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相传生病之人赴会祈祷就会痊愈。这段唱词将“娘娘庙会”和“药王庙会”混为一谈,反映了佛教、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总之,二人转“包公”戏充分体现了二人转的“民俗性”,艺人在演唱过程中,发挥了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加进了东北地区的各种民俗事项,使其成为反映东北民俗风貌的“活化石”,对传承东北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