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南康“古文”吸收本土曲调 道出千年民俗往事(2)


    曾一度成为民间艺人谋生手段
    随着南康“古文”的发展,在一段时期,传承南康“古文”成为了盲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以身说法,传授自身坚强生存的方法,讲诉自身身残志坚的故事,教育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自成,要树立远大志向,追求光明,要乐观面对困难,勇攀高峰,要敢于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磨练,南康“古文”的内容始终饱含亘古不变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古文”激励人们艰苦创业的缘由,也是“古文”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且获得更大发展的原因。
    刘伟认为,南康“古文”之所以现在依然能够传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南康“古文”表演形式生动,说、唱、演、吹、拉、弹样样不少;二是因为南康“古文”多为盲艺人表演,一人饰演多角色,令人称奇;三是因为南康“古文”内容健康,说教力强,如歌唱雷锋、王杰、焦裕禄等曲目。这些不断创新的特点,正是南康“古文”依然在传承的原因。
    见证南康民俗文化的发展
    谈到南康“古文”在过去发展的状况,刘伟向记者描绘了这样的情形:过去,在客家农村的禾坪上、田头地尾或在冬闲时节,只要盲艺人的“古文”曲调一拉,便有一群群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团团围住盲艺人聆听他的说唱,观赏他的表演。随着盲艺人惟妙惟肖的描述,妙趣横生的演唱,抑扬顿挫的韵律,加上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朴实深厚的地方曲调风味,人们或笑或哭,或长叹短吁或欣喜异常,或神情自若或悲恸万分,此番情景让人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南康“古文”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年代。1964年,南康曾组织全市的30多名盲艺人开办培训班,之后又组织8人为盲艺人文宣队,排练了许多新曲目,如歌唱雷锋、王杰、焦裕禄、学习人民解放军、白石开红花、库下红旗飘等,并在全市巡回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64年,有两名艺人还荣幸地参加了在景德镇举行的江西省盲艺人曲艺会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08年,南康市文化馆组织人员着手“古文”非遗挖掘工作,在大量的采访、调研和考证下,积累了丰富素材,2009年申报并获得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0年获得省级保护名录项目。尽管它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小众的民间艺术,但南康“古文”代表的是南康人的旧时记忆,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见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