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可章]流传在上海的陆沉传说(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29 学苑出版社网站 阮可章 参加讨论
例2:《泖河的传说》,流传于青浦县练塘镇一带。讲述人平德根,67岁,初小文化,工人。采录人陈文彩,40岁,高中文化,练塘镇文化馆干部。1984年2月采录于练塘镇文化馆,1987年10月复核。全文如下: 泖河地方,原来是片平原,相传古由拳县县城就在此地。后来怎会变成湖泊了呢? 这里有个传说。有一天,由拳县城忽然传开了一首童谣,意思是说哪一天城门上有血,这座县城就会陷落,平地将成江河。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唱着这首童谣,根本没有人信以为真。 且说城里有一老太太,是个有心人,听了童谣以后,就天天去看城门上是否有血。她今天去看,明天去看,这样天天看,引起守城门官兵的怀疑,几个小兵一商量,把这个老太太抓了起来,再三盘问。老人呒没办法,只好说出了心里话。守城兵勇本来也听说过这首童谣,对老太的话,根本不放在心上,把她赶了回去。 老太太走后,守城的兵勇感到好笑。城门哪里会出血呢?明天我们干脆在城门上涂一点狗血,吓吓那个老婆子,看她怎么办?看看县城到底会不会沉没。 第二天,守城兵勇真的在城门上涂了狗血。老妇人走来一看,以为城门真的出血了,赶忙回家,招呼周围邻居赶快逃走。于是大家扶老携幼,向城外拥去。说来也怪,这个县城真的不断地下沉,大水在不断涌上来。等他们出了城门,逃到练塘镇东面的东环桥时,整个由拳县已经成为一片汪洋大海。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常说:“踏上东环桥,朝东一望白”。 从此,由拳县城沉入了泖河河底,这个故事却在人们口头流传。据说每当冬天河水干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人们还能见到水底石街。一直到明朝万历元年,青浦县主石继芳还派人从泖河中打捞大石头,筑起了青浦县新城(钱昌萍主编,1989:139-140)。 例3:《半盘磨》(方卡主编,1990:5-7),讲述人尹得秀,41岁,中专文化,街道干部。采录人姜达礼,65岁,高中文化,商业会计。1987年11月采录于黄埔区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这是一个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例4:《乌龟背上的碎块怎么来的?》(钱昌萍主编,1989:2),讲述人高根弟,32岁,高小文化,农民。采录人高金根、秦国华。1987年7月采录于青浦县蒸淀乡马塘村办公室。这也是一个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例5:《神仙试人心》(杨寿康主编,1989:233-234),采录人陶明连,62岁,初中文化,长宁区人,这个传说系采录者幼时听长辈讲述。例6:《淀山湖》(张乐竺主编,1990a:43-44),讲述人洪边石,98岁,虹口区虹镇街道居民。采录人吴谷辰、白丁,虹口区集成办公室采录人员。1988年5月采录于虹口区文化馆。例7:《孝子张郎》(胡占祥主编,1990:26-27),采录人彭正国,36岁,高中文化,工人。这个传说系采录人幼时在邻居处听到,由苏北移民带来上海。例8:《东宝子》(张乐竺主编,1990b:543-545),讲述人王裕安,59岁,江苏建武人,初中文化,退休工人,是著名故事家。采录人李金德。1987年采录于虹口区虹镇街道。这也是一个苏北移民带来上海的传说故事。例9:《石狮子出血》(方卡主编,1990:508-510),讲述人陈治根,采录人李淑敏,1987年6月采录于黄浦区崂山西路街道。例10:《水淹江阴》(吴文琪主编,1989:174-176),讲述人万国良,宝山区月浦镇人,60岁,街道干部。采录人何以娴。1987年8月采录于宝山区马泾桥街道办事处,是一个外省移民带来上海的传说故事。 分析这些生动丰富的陆沉传说,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第一,这10篇陆沉传说中,从外省流传来上海的有3篇,即例7《孝子张郎》,例8《东宝子》,例10《水淹江阴》,其余7篇均为上海本土的传说。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从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全国各省特别是江浙两省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大批涌入看似繁华和较易谋生的上海,带来了各地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并长期在上海流传。在全市民间文学普查中,发现流传在上海的传说故事大都来自外省移民,但是产生于上海本土的陆沉传说,却以其独特的色彩,占据了陆沉传说的大多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旧上海既是我国繁华的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是各省移民的栖息地,但它又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上海东濒东海,河港湖沼分布如网,这类地形的形成过程,会有许多古老的陆沉传说产生。刘锡诚先生在《陆沉传说再探》一文中论述的“陆沉传说最早出现于吴地的沼泽湖网地区”以及“在吴地的流传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更为密集”(刘锡诚,1997:50)的论述,是十分精当的。尽管陆沉传说在我国东南沿海,从江浙到安徽、山东、辽宁沿海地区都分布甚广,甚至湖北、河南、西藏乃至全国各地,凡有湖港河汊的地区都有流传,但就吴越地区的地貌特征而言,则河网湖泊更为密集,这类传说的分布也更为广泛。上世纪40年代,陈志良先生在著名论文《沉城的故事》中也曾说,“民国二十四年吴越史地研究会在江浙两省考古热闹时,有人叙述到的(大约是吴稚辉先生)江浙两省湖沼密布,沟渠纵横,这些湖沼的来历”,便有“陆沉的原因”(陈志良,1944:79)。在上海地区,由于陆沉传说分布较为密集,这类传说故事也就成了上海本土传说故事的一个重要品种。 第二,石狮子眼睛(或口中)出血与城门出血作为灾变的两种预兆,同时存在于上海当代流传的陆沉传说中,是上海陆沉传说的重要特征。石狮子眼睛(或口中)出血是现当代流传的陆沉传说的主要征兆,而城门出血作为征兆则要古老得多。在我国陆沉传说的流传发展中,这两种时间跨度极大的灾变预兆,怎么会在上海当代流传的陆沉传说中同时出现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国家图书馆——收藏民族文献的宝库
- 下一篇:[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