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2)


    王剑侠是马街好几届的“书状元”,唱河南坠子,49岁,算是艺人中的年轻人。一次被请去观音堂乡,西北风,下着雪,她在土崖子上唱,下面观众密密麻麻。拉弦儿的冻得两眼泪,指头僵了打不了弯,求她,别唱了,你能唱死!王剑侠说,你看底下,人都来了,咋能不唱?一口气唱了仨钟头。刚煞戏,有个汉子拉着老娘,赶三十多里山路来听戏。她二话不说,又唱仨钟头。最后,观众里头有个婆子上来抱住她,塞了个鸡蛋,“孩啊,过饭食了,不唱了,吃一口吧。”王剑侠说:“我越干越有劲,别看我四十多了,心才十七八!”
    王剑侠从小爱唱,整天在大喇叭底下手舞足蹈,外号“老疯子”。说也奇怪,大喇叭放的样板戏,她听一遍就会,她走路唱,吃饭唱,学起戏文又哭又笑,回家说话都是戏腔。7岁时候,晚上睡在地里,娘听她梦话,竟把《红灯记》从头唱到了尾。16岁拜师学坠子,18岁上马街书会。学艺、传艺,唱坠子,成了她一生的事业。有一年她重病,过年都没下床。到正月十三,直愣愣来了精神,握简板去了书会。
    艺术,说没就没了?
    余书习老人是马街常客。他今年92岁,唱三弦书。自打14岁马街会上亮腔,至今78年,只有“老日来那年”中断过会。那一年,马街一带刚打过一场对日伏击。这是马街书会700年唯一的中断。“文革”某年,马街驱赶艺人,不准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没想到了次年,书会热度不降反增,《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艺人们全改了新词。
    见到老先生那天,他刚从平顶山回来。曲艺职业学校特地请他去教孩子们三弦和八角鼓。第二日,他又要被县文化馆请去录唱段。余老气定神闲,底气十足,今年正月,他照旧去了马街会亮书。去马街,是一辈子的习惯。他一边说话,一边随手弄弦,让人分不清是说是唱。闲来无事,老人坐在院里自弹自唱,不多时就能引来一院老少听众。但见他调音拨弦,仰脸唱书,如同喝罢半斤老酒。弦韵声中,唱的却是新词:历史改迁几千载,几千载历史不如今。谁见过,皇粮不让群众交,种田还有补助金……
    小院里,石楠藤的藤干与小影壁长成一体,顶上一树新叶繁茂可人。老人说,一直担心曲艺没传人,这次去平顶山,“有点不担心了,有个小闺女,坚持住,一定能唱出来。”
    张满堂最是曲艺传承的热心人,在马街见多了老艺人凋零。他说:过很多年,钱可以再挣,但艺术,说没就没了。2004年开始,张满堂骑着摩托寻访艺人,每见个说书人必问一句,有人学艺吗?答案总是没有。“学这个,投入功夫大得不得了,最后没几个收入。支不支持曲艺?问谁都支持,要学,没人。”
    王剑侠同样热心,为招徒弟,她跑到别人家唱,唱到人家孩子爱听,想学。她收了几个徒弟,不仅免费教,还得按人家时间,见缝插针地教。多年来,王剑侠没买过菜,常年拔野菜下锅。但是盖演艺厅,她舍得钱。几年来,宝丰县的热心人张罗不少事,国家和县里也重视起来,马街书会盛况依旧。据县里统计,2012年曲艺艺人参会4500多名,场子900棚,50万群众赶会听书。
    戏里唱不尽聚散离合,戏外的马街跌宕起伏。盛会如云起云散,尘世的快乐,不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马街书会,却做着普天下最大的梦。麦浪中的弦歌鼓点,唱响百年、唱响千年之后,如今又到了一次关口,马街书会能否续写下一个700年传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