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


    胡集是220国道(东营至郑州)上的一个大镇,历来是交通便捷、商贸繁荣的重镇,这里有一个七百多年的书会,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东省的首批,也是滨州市的第一家。近年来连续入选山东省贺年会民俗旅游项目。
    胡集“二、七”逢集,“集”特别大,农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这天早晨,曲艺艺人带着被褥和乐器,兴冲冲地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太阳升到天空东南角的时候(也就是10点钟左右),胡集村南半部的场院里、湾岸边、崖头上、墙根下,街头巷尾,角角落落,涨满了人潮,几百名说书艺人和数万观众交织在一起。突然,鼓声咚咚,紧接着竹板啪啪,琴弦吱吱,没有举行什么开幕式,也没有人宣布开始,四五十处曲艺场的几百名曲艺艺人同时说唱起来。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艺坛前辈,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还有十二三岁的小演员。艺人们有的来自本省,也有的来自河北省的沧州、保定、石家庄等地,还有的来自江苏、河南、天津、辽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表演的艺术形式有西河大鼓、渤海大鼓、东路大鼓,山东快书、毛竹板书、评书,还有山东渔鼓、河南坠子、扬琴等。
    说书场上,还不时看到观众三人一帮,两人一伙,交头接耳,比比划划,在品评艺人的技艺,这是附近村里的当家人,他们要选聘雇请好艺人到村里说书,以欢度元宵佳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天艺人的表演特别卖力。一旦被雇主看上,便停止表演,到一边商谈价格。艺人表演一次不一定被人看中,为了卖下场(被人请去),往往多次表演,因此书会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这时大部分艺人卖下场去,他们和雇主谈妥价格,雇主交上大约书价十分之一的定金,拿走艺人的鼓槌或一件乐器,那可是艺人吃饭的家伙,以此表示双方诚意。少数卖不下场的艺人,有的跟着师父或师兄混口饭吃(没钱),有的打道回府。
    晚上,卖下场的艺人到胡集周围的村里演出,在这方圆五十里左右的范围内,有上百个甚至几百个村庄,有几百名民间艺人同时说书,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听书,持续四五天,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堪称奇观。无怪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教授多次考察后说,胡集书会山东独有,全国罕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方系教授石清明女士连声赞叹:不虚此行,中国的民间艺术太丰富了,太独特了。
    清末民初是书会的一个盛期,据1934年编纂的《惠民县志》记载,民国初期,惠民县元宵节前后的娱乐消费有个统计表,其中用于正节说书的费用为1200元(大洋),是300多个村的总费用,当时惠民县有1000余个自然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村庄都雇说书的,每村花费为4元左右。
    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书会的一个盛期,据干了30年胡集镇文化站站长的胡同利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书会艺人达到300档子以上,约600余人。“文革”时书会几乎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会进入又一个高潮,此时笔者作为记者,家又是胡集村,对书会进行多次报道,那几年到胡集赶会的艺人多达250余档,500多人,观众数万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到胡集考察并演出,她看到胡集书会的盛况非常感动,称胡集书会是说书艺人的圣地,不到这里是很大的遗憾。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书会一度萧条。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下,书会又开始复苏。近几年,每年有百余档艺人前来赶会,不仅有近邻省河北、河南、天津等地的,还有湖南、江西、黑龙江等省的,不仅有原来的曲种,还增添了湖南花鼓、江西春锣、东北二人转等新曲种。胡集书会是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对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韩克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