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边嘉措]雪域文化铸造的民族之神(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34 中国民俗学网 降边嘉措 参加讨论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藏族先民根据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塑造了格萨尔这个艺术形象,他是个超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高尔基在论述神话中的主人公的特点时,曾经指出:“把集体思维的一切能力都赋予这个人物,使他与神对抗,或者与神并列。” 格萨尔就是这样一个既与神对抗,又与神并列的英雄人物。 这种“超人”的形象,不是《格萨尔》所独有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是这样的“超人”。“超人具有神的天赋。得到神的帮助,但并不与天神为伍。他与人类共命运,具有人的情感,象人一样不能免死,他用其天赋创造人所不能的奇迹,是为人类造福。”“超人的使命是征服自然、荡平人间的崎岖。”⑨ 这样的超人,几乎是史诗时代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的共同特征。谢选骏同志认为:神话(包括英雄史诗)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实存,而是心灵的台阶—一是神话意识中的理想人物。人们凭着它不断实现自我的升华,在精神的亢奋中几近于神。‘上帝之子’虽然不能够通过物质的天梯自由降临人间,却可以顺着精神的天梯下达到人类心灵的深处。他以此为受到‘新秩序’剥削奴役的人们弥补那朴素天梯的毁灭所留下的一片空虚。”“神话意识的理想人物,是神话意识的归宿。也是临近文明的人类所创造的第一批‘艺术形象’”。⑩ 这样的历史使命,不是一个部落酋长,一个地方首领,某一个历史人物所能担负的;更不是一个土司头人所能担负的,只能由古代先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超人来担负。 大家知道,无论是巴比伦史诗,还是希腊史诗,印度史诗,早在几千年前就记录整理成文,成为各该民族的经典文献,在各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史诗,从此也就凝固了,不再发展了。《格萨尔》则不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特殊的文化环境里,不断地流传和演变,作为主人公的格萨尔的英雄形象,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吟诵这部古老的史诗,按照自己的意志、愿望来理解她的内涵,呼唤格萨尔,不断地重新塑造、重新解释格萨尔的英雄形象。重新塑造、重新解释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不断传播、弘扬光大的过程。 弗莱给原型下了这样的定义: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他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说:“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真正值得你细细地讲述。”之所以只有一个故事,是因为各类文学作品不过以不同方式、不同细节讲述同一个故事,或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 藏族人民也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是不断地“细细地讲述”一个故事,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新的精神。 人们常说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也正是这个原因。马克思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曾表示赞同海涅如下的观点:“每一个时代,在其获得新的思想时,也获得了新的眼光。这时,他就在旧的文学艺术中看到了许多新精神。”马克思补充说:“绝不应该把这种新的解释看作歪曲,看作对一种理论创建时或一部作品产生时建立的不变准则的背离。” 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也正是这样不断吟诵,不断创造。他们在“获得新的思想时,也获得了新的眼光”,“在旧的文学艺术中看到了许多新精神”,从而使她所包含的意蕴不断得到延伸、扩展和丰富。 在整部史诗里,格萨尔有许多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格萨尔的作用、地位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和期望: 1.推巴噶瓦(格萨尔在天界的名字)。 2.战神格佐之子。 3.觉如(少年格萨尔的名字)。 4.大梵天王的爱子。 5.岭国六部的长官。 6.森珠达孜城财宝的主人。 7.森姜珠牡的夫君。 8.八十位英雄的主宰。 9.玛(玛域)、康、岭八大部的首领。 10.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制敌法宝。 11.南瞻部洲的军王。 12.黑发藏民的君主、黑发藏民的救星。 13.十八个国家(泛指格萨尔征服过的国家和地区)的主人(部落联盟的盟主)。 14.二百万大军的统帅。 15.荡平四魔的英雄。 16.黑魔国的镇压者。 17.黄霍尔的颈上轭。 18.妖魔罗刹的压制者。 19.降伏妖魔的战神。 20.早上是镇压妖魔的屠夫,晚上是超度众生的上师。 21.汉藏两民族的财神。 22.千位佛祖的使者。 23.释迦佛教的高徒。 24.莲花生大师的化身。 25.三大依怙主的化身。 26.五方佛祖最优秀的心受子。 从这些称谓,可以看出格萨尔地位的变迁:天神之子——部落酋长——部落联盟的盟主——部落军事联盟的统帅(首领)——英武君王——佛祖化身。这实际上反映了藏族先民心目中格萨尔的形象,也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注释: ①、②、③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第132-133页、第133页、第134页。 ④《天界篇》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⑤、⑥卡尔·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转引自《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第14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⑦、⑧维柯:《新科学》第178页、第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⑨、⑩《神话与民族精神》第248-249页、第247页。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04期,第14-17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根]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
- 下一篇:[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