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杜忠美]简论峨山花鼓舞文化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灿烂的文化艺术是峨山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峨山人民的骄傲。它们成了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峨山彝族花鼓舞,它是峨山众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位置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覆盖全县各地的一种彝族文化艺术。它是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的体现,也代表了彝族人民的心理情感和心理状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门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文化艺术,竟很难找到一本对它进行具体全面介绍的书籍或文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峨山彝族花鼓舞文化,了解峨山彝族人民,笔者想尽微薄之力,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起源及产生、主要表现形式、类别特征、社会功能、发展演变等方面对它加以简单、粗浅的探讨。
    一、峨山彝族花鼓舞的起源及产生
    峨山彝族花鼓舞具体源于何时出现和产生,无史书记载。据调查了解,有关其起源及产生主要有民间传说和外来文化影响两种说法。
    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能歌善舞的彝族美丽姑娘,有—天,她在洗瓦罐,无意间拍打了罐口,瓦罐便发出咚咚的声音。她觉得很好听,在上山砍柴时便取回了一段空心树,蒙上羊皮,用木棍一敲,其声音特别悦耳动听。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就有了自己的鼓和跳花鼓的活动,彝族后人为纪念花鼓的发明者,就做了—个牌位,上书“有感花鼓娘娘之神位”,每在跳花鼓时须杀鸡献牌位,举行仪式,并成立“花鼓会”。这个有关峨山彝族花鼓舞起源来历的美丽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和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的有力证据,但从中体现出了彝族人民的一种精神依托和崇敬祖先的意识愿望。也说明峨山彝族人民是一个崇尚劳动、崇尚智慧、崇尚创新的民族。
    受外来文化影响。据考证和现在普查结果表明,峨山彝族花鼓舞最有可能的是与安徽“凤阳花鼓”结合的一种彝族文化艺术形式。两者所使用的道具鼓几平同辙,鼓都是以悬挂腰际为主。另外,从彝族花鼓舞中的汉语唱词和花灯曲调来看,如:“听唱凤阳花鼓”、“听唱云南鼓”、“唱灯满来红似火,唱灯丑来包含些”、“金童玉女两边站,一对白鹤摆面前”、“鲁班师傅来瞟粱”等等,都是彝族花鼓舞吸纳汉文化的表现。从彝族花鼓舞本身的舞蹈语汇特征来看,主要以彝族的另一种民间舞蹈“跳乐”动作为主,如“左右打花”、“左右前后跺脚”、“翻身点脚”、“对脚”等许多最基本的舞蹈动作语汇。由此看来,峨山彝族花鼓舞中有着不可分割的汉文化艺术成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峨山彝族花鼓舞是汉彝文化交融的结晶。这也说明,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是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本族人民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结果。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包含和发展是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和结合形式。正因为这样,勤劳聪明、正直开朗、热情奔放的峨山彝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对生产生活、社会自然的理解与热爱以及表达内心的情感的需要,才创造出了如此富有魅力的、丰富多姿的彝族花鼓舞艺术。
    二、峨山彝族花鼓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艺术内涵
    峨山彝族花鼓舞在众多舞种中表现形式比较独特,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民族特色浓郁,风格突出。是彝族文化中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舞种。峨山彝族传统的花鼓队使用的表演道具一般为一龙头、四筒腰鼓、一面锣、一副大钹、一副小镲以及鼓槌和毛巾。表演时,伴奏者(一般3人)手持锣、钹、镲在场边站成横队,队形及位置一般固定不变。他们在场外敲打伴奏,不参与舞蹈。其他五个“舞蹈”队员,则站在场中间,有一名叫“龙头”的师傅持龙头(也称箐鸡尾)领舞(箐鸡尾是由一根木棒,在顶端雕上龙头,插上箐鸡尾巴,扎上各色彩带进行装饰,有的还在彩带上缀有几面小圆镜。)掌龙头者是鼓队的指挥,舞蹈场面及动作由“龙头”示意而变换。掌龙头者常左手持龙头,右手握毛巾,双手上下交替舞动,有时左手握龙头颈部做支点,右手握龙头尾部对着左侧上下舞动,很多时候是双手握住龙头中部,在身体两侧绕八字花。其他四人每人用红布系一花鼓挎于右肩垂至左腰际,胸前缀一面小圆镜,左手甩动一条毛巾,右手拿鼓槌敲,合着鼓钹声边敲边舞。从花鼓舞使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就拿“龙头”上刻有的龙头和插上的箐鸡毛以及每一位鼓手胸前及龙头上缀有的小圆镜来说,表面看来是一种装饰,是彝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美、追求美的表现。然而,这一个个细微的饰物无不展现着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整个中华民族都比较崇敬“龙”。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彝族也毫无例外。不过,在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龙具有更特殊的地位和含义。在彝族人民的观念里龙是一种神灵,是一种吉祥物,他能保佑和赐福人类,所以,彝族才会有一年—度的传统节日——祭龙节。可见,在花鼓舞中领舞者手持“龙头”是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的。还有那小圆镜,彝族人民信仰宗教,相信鬼魂存在。在彝族人的传统观念里,明镜具有特殊的作用——驱魔避邪。据说彝族花鼓舞最初是用于祭祀和丧葬活动的,由此可见,鼓手胸前和“龙头”上缀有的小圆镜是有其特殊用意和内涵的。
    整个彝族花鼓舞活动先用钹、锣、镲声作为前奏,用铿锵悦耳的伴奏乐烘托气氛,激发热情,振奋人心,继而鼓声频频,锣、钹、镲声阵阵。场上舞蹈队员们合着铿锵有力的节奏飘然起舞。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如:蹬、顿、甩收、跳、越;绕花、蹲转、崴膝等。再如吸腿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膝等更是力度重、技巧高、难度大,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落、粗犷豪放。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勇敢强悍、豪爽开朗、刚毅大方的性格和气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