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民]原生态文化摭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28 中国民俗学网 吴仕民 参加讨论
三 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如何?那些看起来质朴的、简单的东西,具有那么大的价值吗?值得那么重视和关注吗?回答是肯定的。 原生态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她本身就是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和环节,由此可以发掘并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特点及走向。原生态文化不仅记录表征着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富含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一种文化的形态、内容、流变,很多时候和一个民族的起源、特征、变迁、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如傈僳族有一种歌舞叫《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从这种原始的歌舞中,能够看出傈僳族从游牧到农耕生活的变迁。还有那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史诗,是一个民族历史足迹、声音的诗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原生态文化有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她本身就是文化,具有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时她是与生活很接近的文化,处在文化上游的形态,具有文化矿藏的品格,可以为今天文化的发展提供素材。就好像工业链中的初级产品钢锭,可以加工成众多产品。如人们熟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其原生态是在新疆塔吉克自治县流行的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民歌《古丽比塔》。可以说,没有原生态的《古丽比塔》,就没有今天优美动听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原生态文化还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这类文化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寄托着本民族的情感。演绎、欣赏这类文化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增加凝聚力。应当说,每个中华儿女都会为多民族文化的灿烂和传承感到自豪。同时,文化本身是一种精神劳动的产物,文化作品无不蕴藏着精神内涵。从原生态文化里,我们可以感知到祖先在历史行进中粗重的呼吸、苦难的呻吟、胜利的呼号、奋进的脚步。这些对今天的人们会有启示、有激励,因而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 当我们对原生态文化给予高度赞许时,又不能不看到光环下的阴影:原生态文化在传承发展的同时也在消失,其前程亦有可忧之处。“有许多中华民族传之已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2] 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一些文化品种确已远离我们而去。如蒙古族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呼麦已经失传,近年派人到蒙古国学习才失而复得。很多的东西已失而难得,化作了历史的瓦砾。还有许多传统文化品种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处在濒危的状态。此如,中国曾经是一个拥有众多史诗的国家,这些史诗主要蕴藏在少数民族之中,主要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据不完全统计,有些民族的史诗有几百部甚至上千部之多。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有120部, 100万诗行,超过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五部史诗(古巴比伦《吉尔加美什》、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古印度《罗摹衍那》、《阿珂婆罗多》)之和[3]。这些史诗长期多靠口头传授,少有文字记载,毫无疑问属于原生态文化系列。如今,我国众多的史诗有的已消失,有的则残破不全。这类现象在其他文化品种上同样存在。 这些原生态文化为什么会面临窘境,甚至消失呢? 从历史演进和文化发展的规律考察,凡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包括文化艺术,她总是一个特别时期的产物,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艺术会原封不动地伴随人类的脚步走到现在,并走向未来。历史会把很多东西抛到身后,这就注定了有一些文化产品包括原生态文化的消亡命运在所难免。我们在谈及这一点时,不应因此无奈和消极,而应采取有效措施携带那些宝贵的东西一路前行。 原生态文化的不断消失也与她具体存在的形式有关。她主要存在于民间,许多东西靠的是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使她容易变样变形,也可能由于战争、灾难等而受损、湮灭。而不像有文字记录的东西,可以长期地保存下来。像唐诗宋词,如仍像她最初的形态,创作者只是口头吟诵,而没有题于石壁、载于书信,没有刻印成册,流传于世,到今天恐怕早已是芳踪难觅了。这也许可以使我们找到拯救原生态文化的方式,即化无形为有形,用现代技术保存古代文化。 这里还不能不谈到,现代生活与原生态文化的关系。如果说一句让人震撼的话,可以这样说:“现代生活是原生态文化的杀手。”因为从文化产生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没有牧场,就不会有牧歌;没有船纤,就不会有号子;没有耕作,就不会有农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对传统已作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也就使原生态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随之改变了,使她的生存空间大大受到挤压。如群体性的舞蹈——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常常在人们集体劳作、庆典乃至日常生活中跳起。但当人们进城住进了高楼大厦,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参与“麦西来甫”就大受限制了。 现代经济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她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物质条件,为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实践。也就是说会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今天的经济生活使人们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可能使人们慢慢疏远传统文化。经济生活本身还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直接破坏。比如当一大片草原成为油田、成为工业区时,马牛羊消失了,牧民不见了,草原文化的根基不复存在了,这种情况下,不仅不会再产生新的草原文化,还会使已有的草原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也不复存在了。由此道来,经济活动对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有时是双重的。 还应该看到,现代文化对原生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文化需要多样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应该并行不悖,并且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源头,二者各有千秋,因而应各有其地位。但这是理论上的推断,实践中只有很好地处理了二者关系,才会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惠。更多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形式空前增多、品种繁杂的现代文化不断进逼挤压着传统文化,这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变得暗淡。尤其是基于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的变化,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喜爱和倾向于现代文化,这就更使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号称国剧的京剧命运堪忧即是例证,更遑论那些地位和影响力本不及京剧的原生态文化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本网专稿]为玉树祈福……
- 下一篇:[李祥林]释比·羌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