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纪新]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28 中国民俗学网 关纪新 参加讨论
与雅俗兼及的文化追求相关联的,是北京满族亦庄亦谐的精神文化品相。一方面,为摆脱八旗制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他们已习惯以插科打诨、诙谐幽默调节生活;另一方面,满人性情从来就不大认同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也厌恶虚假的“一本正经”。他们在精神深处很是自尊自矜,讲究气节与操守,日常却不总是正襟危坐,而往往敢拿自己来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北京话叫作“开涮”)。满人们跟艺术结缘以来,他们创制的各种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注入了喜剧因子,其中老舍作品最是鲜明。“北京艺术的喜剧风格(最突出地体现于相声、曲艺)或多或少也缘于清末以来的历史生活:京城所历风云变幻的戏剧性、喜剧性;京都小民苦中作乐,冷眼看世相的幽默传统;没落旗人贵族讽世玩世自讽自嘲的倾向——这儿也有诸种因素的汇集。其中满族人、旗人的幽默才能是不应被忽略的方面。这可能是失败者的幽默,却也因‘失败’更显示了一个民族的优异禀赋与乐天气质。”(21)(p53) 生活在北京的满族作家,从曹雪芹到老舍,再到当代的朱春雨、赵大年、叶广芩,个个创作里面都蕴涵着深沉的民族自省意识与文化反思精神。曹雪芹的《红楼梦》,记录了“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的沧桑故事,发出了“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感叹,进而做出“须要退步抽身早”的警告。老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长篇小说《二马》中,深有感触地说过:“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就是‘出窝老’。”简直是石破天惊之语。60年代,他在《正红旗下》里,更具体地检讨了满民族的历史性滑落:“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大约从三个半世纪之前八旗进关时候起,满族的文化即陆续启动了一场由原生态的萨满文化体系,向广泛吸取汉族等兄弟民族文化营养的多质文化状态过渡的大变迁。以清代京城旗族文化为代表的满族“次生文化形态”,其长处是不容忽略的,其弊端也是需要正视的。 本文侧重于从积极奉献的角度,探讨满族对北京文化的影响。诚如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历史过程中都有其局限与失误一样,满族落户京城几百年来,自身文化里面也不免滋生一些陋弊和痼疾。这些东西,也曾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北京文化,也是需要认真加以审视和针砭的。满族的“次生态”民族文化,早已与北京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假如想要脱离开北京文化浑然一体的总系统,来单纯地分析、褒贬、扬弃满族文化这个子系统,是很难做到的。易言之,北京文化中间至今存留的各类优长、缺失,也是可以通过对照满族文化这面镜子来予以深入检视的。 今天,站在新世纪新起点上面的首都北京大文化建设,业已提上日程。深刻发掘包括满族历史文化教训在内的种种有助于北京文化建设的人文思考,都应当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注释: ①在清代,“民人”是与旗人相对应的称呼,指的是除旗人而外的所有人和所有民族. ②清世宗实录[Z].卷121,雍正十年七月乙酉. ③从乾隆年间起,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八旗生计”问题:旗人“人口大量增加,而兵有定额,饷有定数,既不能无限制地增饷,又不能放松正身旗人参加生产劳动的限制”(见《满族简史》第10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补不上兵缺的旗籍子弟不断涌现,只好眼睁睁地赋闲,成为“闲散旗人”,这导致了下层旗籍人家日益贫困化. ④赵杰.满族话与北京话[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⑥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⑦张菊玲.满族与北京话——论三百年来满汉文化交融[J].文艺争鸣,1994(1). ⑧金汕.白公[A].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⑨胡适.胡适全集[C].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⑩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11)知堂(周作人).万人文库·十月文园[A].1942年10月.见曾广灿.老舍研究纵览[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12)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13)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4)已故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回族)之父,是春长隆的徒弟;而恩绪则是马三立的外祖父. (15)魏元旷.蕉庵随笔[M]. (16)这是老舍在《骆驼祥子》里面写尚未被庸俗的市井文化彻底俘虏之前的主人公的心声,反映的是京城旗族的普遍心理及生活准则. (17)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8)清高宗实录[Z].卷一三○○. (19)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在其学术演讲中多次谈到这个观点. (20)金启礻会.北京郊区的满族[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 (21)赵园.北京:城与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关纪新(1949-),男,满族,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北京100732 (本文原载《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3期第83~92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下一篇:[通拉嘎]少数民族音乐60年: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