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李将辉]阿昌族印象:史诗·祭祀·山歌


    
    阿昌族妇女唱着山歌欢迎远方的客人。 本报记者 田福良 摄
    史诗
    阿昌的子孙啊,
    你记不记得阿公阿祖走过的路?
    你知不知道阿昌的历史?
    你晓不晓得造天织地的天公和地母?
    ……
    “要想了解阿昌族,先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创始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在梁河县阿昌族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遮帕麻与遮米麻纪念馆,阿昌族全国政协委员梁晓丹指着正中幕墙上的创始史诗,一字一句地向记者介绍。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的创世纪神话史诗,也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之一。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
    1993年5月,云南省德宏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阿昌族节日名称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举行,节日时间两天。过去“阿露窝罗节”活动无固定场所,每年的庆典活动都要筹措资金投入搞临时场地和标志建设,去年5月1日,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主体工程落成,从此阿昌族人民有了自己的节日活动场所。
    在宽阔的舞场上竖立起节日标志,其顶部架设着一张弓箭,直指苍天,象征着遮帕麻用它来射落魔王腊訇制造的假太阳,青龙和白象代表吉祥如意。梁晓丹介绍,阿露窝罗节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的民族盛装,翻山越岭,会集到舞场。先由“活袍”在标志前焚香念诵《遮帕麻和遮米麻》,杀一只红公鸡用以祭祀遮帕麻和遮咪麻。然后大家入场跳阿露窝罗舞。
    祭祀
    采访当日,正赶上阿昌族的火把节。阿昌族的火把节一般每年祭祀两次,第二次选在农历的六月到七月之间。祭祀仪式要在“活袍”引领下进行。活袍,是阿昌族的精神领袖,不但能够主持各种祭祀活动,而且还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就是在活袍的世代传唱下得以流传至今。
    祭祀的地点选在了一个附近的山上,祭祀前临时盖一个简单的小庙,寨神的位置一般在建寨之前便已选好,在祭祀的日子各户出一男人参加,在活袍的带领下焚香插烛,祈祷先祖保佑,一般每年祭祀两次,以保护村落的平安和兴旺。
    祭祀之后,好客的阿昌人为了欢迎我们,特地为我们举行了更加正式的祈福仪式。地点选在了活袍的家中。只见活袍用泉水洗过手,换上新衣,坐在神桌前,两头点上“长明灯”,闭上双眼,口中念念有词——说是请示住在遥远地方的遮帕麻和遮米麻,当他慢慢睁开眼睛后对我们说,遮帕麻和遮米麻同意了。这才用抑扬顿挫的活袍调唱出祭祀的歌。大意是要神仙保佑我们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为我们祈福的活袍曹明宽,是2007年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米麻的代表性传承人。
    山歌
    “阿昌族的山歌不能不听,不听山歌你就不会了解阿昌族,听了山歌你才会爱上阿昌族人民……”参观完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记者一行来到九保阿昌族乡丙盖村永和村民小组。两个月前,梁晓丹委员还是九保乡副乡长,永和村民小组还曾是她的联系点。这里的每一个村民梁晓丹几乎都能叫得出名字。到了村委会,就看到阿昌族妇女穿着鲜艳的服装等在那里。记者一到,迎接贵客的山歌就唱了起来——贵客来到我山乡,跋山涉水辛苦大,我们要热烈欢迎,没有好的,粗茶淡饭也要接待……“我们阿昌族人人都会唱山歌,张口即调,出口成歌。唱得好才能讨到老婆哦。”梁晓丹和记者开着玩笑。
    “对歌”是阿昌族传统的音乐活动,《山歌》以青年男女的譬喻和比兴手法,婉转而有趣地暗示表达着彼此心底的爱慕,幽远缠绵的旋律更令这悱恻的情感表达格外动人。更令人叫绝的是,这样一个日日月月使用着本民族语言的阿昌族人,会用汉语吟唱那样优美,那样意味深长的山歌,一曲“妹是炭来哥是火,只要有你就有我;莫闲火塘冷灰盖,吹红火炭就见哥……”唱出了阿昌族对汉文诗句“比”“兴”手法的如此造诣,印证了当地一句“汉人的腿,阿昌族的嘴”的赞誉。(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