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花儿会”:朝山者的诗与歌(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1:11:11 兰州新闻网-兰州日报 瞿学忠 杨雅琴 王 参加讨论
多元化 据岷县博物馆馆长、洮岷花儿研究者张润平先生介绍,莲花山花儿会因为有莲花山附近的三州六县的汉、回、藏、土各民族群众参加。因此,这里的花儿会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交替性、多变性,充分体现各民族的不同风格。 花儿会上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群体赛唱,即唱家们事先约好的“联手”,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演唱时两军对阵,即兴编词,高潮迭起,赛智赛敏,妙不可言;有独唱,即优秀而自信的花儿把式,主动地为大家一展歌喉,尽情抒怀;还有两位或几位歌手互不服气,在众多听众面前对唱,一决胜负。还有合唱,这是一种规模更大,人数众多的演唱形式,很多人同唱一首花儿,群情激昂,花海歌潮,或一唱百和,山回谷应,场面十分壮观。最有趣的是马莲绳拦路,当地人用生长在山野的马莲草编成绳,拦住游人去路,要你对唱花儿。遇上会唱花儿的,此唱彼和,且对答风趣、幽默,更会引来不少围观的人,在阵阵喝彩声中放你通行;还会为你端出自酿的青稞美酒让你品尝,与你交友,若是不会唱的或对答不上的,过路就得拿出事先准备的瓜子、糖果之类,送给拦路者以求让路通行,走一处,拦一处,既是歌声,又是考场,问得妙,答得巧,内容广泛,别开生面。 “源流”论争 莲花山花儿会期间,也是附近各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时机。早在解放前,在封建传统媒妁之言、家族包办婚姻的严酷禁锢中,只有花儿会期间男女青年上山以花传情,以歌寻爱,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样达成婚约,则不为父老乡亲所斥责。 改革开放以来莲花山花儿会更是声名远扬,吸引全国各地的采风观光者,歌会也越来越红火。 关于花儿产生的源流考证及学术讨论,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花儿是西北地区原始文化中的土特产,地域性非常强。”岷县博物馆馆长、洮岷花儿研究者张润平先生认为,花儿最早是由原本在这里代代生息繁衍的古羌人创造的。这一形式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称谓不叫花儿罢了。张润平先生认为“它是飘荡在我国西北大片土地上亘古的天籁之音,作为一种民歌形式,其产生的确切时间只能比《诗经》早,不会比《诗经》晚的,正式被称为花儿最迟也不会迟于魏晋时期。” 柯杨教授是我省著名的花儿学和民俗学专家,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并十分重视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求证,在民间文学、西北民俗和西北花儿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花儿研究方面堪称大家。有研究者这样说,他“对将花儿推向世界起到了重大作用。”柯杨教授认为,洮岷花儿是汉族人民所创造和演唱的,而河州花儿则是以回族为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创造;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花儿产生于明代的结论,目前学术界和花儿研究界大多认同这种观点。 讨论还在继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种考证和讨论的背后,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依然盛况如初,六月初的莲花山上依旧满山飘歌。 (感谢康乐县委宣传部为本文提供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叶舒宪]多族群互动促中华文明发生
- 下一篇:[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