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罗秀兴]玉林风俗歌谣:一条永不停息的历史长河(2)


    民族文化迁徙的历史遗响
    民族的迁徙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迁徙,民族的迁徙必然形成文化的重组,并必定带来一种新的文明的勃然兴起。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民族的迁徙曾经对民族文化的发生过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的,玉林市的风俗歌谣也与这种民族文化迁徙有关。
    据考证,目前玉林人的祖先,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自秦开始,从中原一带和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经广东转徙而来的客家人;二是当地土著人。中原南迁汉人和土著民族对玉林地的共同开发,以及文化、语言、风习等方面的互相交往、影响,使玉林风俗歌谣既具有一般的桂东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又带上这一地区较为少见的多民族色彩。比如,玉林市歌谣的七言四句体山歌,古朴典雅的礼俗歌词,当是中原汉民族古典诗词曲赋的遗风所存;而哭嫁歌的长短句式,许多情歌中出现的“鸡公”、“鸡也母”、“牛公”、“牛也母”(汉语称之“公鸡”、“母鸡 ”、“公牛”、“母牛”)、玉林话中的合音词“我屋”〔 ok7〕、“你屋”〔nok7〕、“屋”〔kok7〕等等,则可能是吸取了土著民族(少数民族)语言因素的结果。
    从民间艺人的从艺经历和具体作品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玉林风俗歌谣的发轫和嬗变。流布于玉林市各县(市、区)的“采茶歌”,其从质朴的赣南山歌中孕育演变而来则是明白无误的了。
    作为江西族系,“玉林采茶”因发端早,体裁序列的演变也较其他地方快。其最初由茶农在山野劳动中,用“采茶歌”的分节歌形式即兴编唱,后来“采茶歌”作为小调转至节庆广场,夹在狮子舞的间隙中演唱,叫作“狮子夹采茶”;以后艺人又依茶叶生产的顺序,用“采茶歌”表现恭贺、开荒、点茶、探茶、摘茶、炒茶、送哥卖茶等情节,发展为歌舞“采茶大例”,“采茶歌”因此有了各种变体,联缀成变奏曲性质的套曲;随着演唱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民间艺人在组曲的各变体之间,逐步插入了其它山歌和小调,称为“茶插”,最后,“茶插”部分又大加发挥,出现了结构复杂的长曲牌,用来演唱有戏剧情节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部分又增添了过场音乐曲牌和锣鼓牌子,并有唢呐、笛子、扬琴等组成的乐队伴奏,于是“玉林采茶”便脱颖而为以“采茶歌”为主体的,歌舞与戏剧结合的采茶戏了。
    永不竭止的天籁之音
    风俗作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最能反映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风貌。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状况、民族性格,必须了解他们的风俗,了解反映这个民族特性的风俗歌谣。
    然而,像社会的一切事物一样,风俗也有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崭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许多原来流行的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往往是人们提高思想意识的障碍物。尤其当今,人类文化已步入信息化时期,社会转型,观念革新,现代化文化大潮席卷而来,其势汹涌澎湃,其色令人目眩。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风俗歌谣同样面临着生存、发展的严峻考验。
    所幸的是,风俗歌谣并没有在各种大潮面前消褪、沉沦,相反,正努力拭去面上的历史尘垢,以一个又一个新的变体,随着民族智慧的开掘释放出新的社会功能和思想观念。这实在得益于玉林市的决策者们的高远眼光和牵引躬亲。
    玉林市(原为容县专区、玉林地区)对风俗歌谣的改造、革新、利用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的玉林县业余采茶团创作排练的含采茶歌词、曲调和舞蹈动作的民间舞《撑船舞》、博白县民间艺术辅导团排练的采茶舞《打杯舞》晋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获得好评,并得到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第二次为70年代末80年代中,借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学普查、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机,玉林地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业工作者和业余采风队,在全地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声势浩大的民间文学采风活动,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原始资料,八个县(市)均编印出版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地区出版了歌谣集成、舞蹈集成、音乐集成,使大批的风俗歌谣得以发掘、保存、利用。第三次于80年代末,在玉林地区文化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由县级玉林市文化部门牵头,运用收集到的民间文学素材(主要是风俗歌谣)创编成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风情歌舞《鬱州乐》,组织了九十多人的演出队伍,代表玉林地区参加在桂林举办的广西第三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展演。飘逸幽深的玉林八音和神秘奇诡的喃嘟管曲调,欢腾热烈的龙舞、犀舞、麒麟舞和庄重、肃穆、轻曼潇洒的采茶舞、傀僮舞,倾倒了桂林观众和外国朋友。第四次在近年,21世纪初。2003年,博白县采茶剧团编排的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全国专业文艺汇演荣获“曹禺杯”大奖;2005年,该团编排的采茶戏《村长王小二》参加国际小品小戏大赛获二等奖。自2004年起,玉林市文化部门组织创作演出的以民族风情歌舞为主要题材的大型文艺晚会,在历届玉博会、广西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上获得巨大成功,受到来会的各级领导和中外客商的交口称赞。与此同时,为保护传统习俗,提倡新风尚,玉林市政府组织有关专家,经过深入挖掘,反复论证,积极向自治区、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玉林传统古乐代表“玉林八音”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南采茶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寒山诞”被玉林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濒临消亡的风俗仪礼歌如“跳庙辞”等重又找到根植之土,长叶开花,重放异彩。
    玉林市政府在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他们像爱护母亲河南流江一样,呵护着、扶持着、牵引着与母亲河一起前行的这个民族的风习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风俗歌谣,让这种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玉林大地的社会潮流、财富源泉、不竭的涌浪。 (来源:玉林日报 )
    (本文选自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奔腾的南流江》一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