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军]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18 学苑出版社网站 田茂军 参加讨论
[摘要]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在湘西主要分为高山台地型和河谷边缘型两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传承途径。主要传承途径有地域传承、家庭传承和视觉传承。在当前旅游业的带动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苗族剪纸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文化功能面临消失,新的价值面临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明确保护对象和保护主体,进而探讨了当前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保护动力和文化财源问题。 [关键词] 苗族剪纸;传承途径;文化保护;保护动力 [中图分类号] J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2-0098-05 在中国湖南省的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有巍巍的武陵群山和滔滔的酉水、沅水,这就是美丽神奇的湘西。截止到2002年,湘西总人口265万,其中苗族约89万,主要分布在湘西凤凰、花垣、泸溪、吉首、古丈等县市。苗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苗族剪纸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苗族剪纸作为苗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了苗族社会生活中的社交、宗教、礼仪、婚姻等方面,成为一种独特别致的民间文化现象。苗族剪纸在人们的交往、娱乐等日常生活领域和其他重要的精神领域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湘西苗族民间现实生活及其优质文化基因的重要传承载体,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艺术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独特艺术。 一、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 在艺术风格和加工手段上,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族剪纸,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本”(发音ben)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思。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在苗族剪纸的制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修改图案时使用。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当然,本文所言的剪纸是广义的。 从苗族剪纸地理空间的分布情况来看,湘西苗族剪纸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分布在以凤凰县腊尔山为中心的山江乡、禾库乡等18个乡镇。这些地区平均海拔在500米~1000米之间,属高山台地,95%以上的人口均为苗族,属传统的“生苗”地区。这些地方的剪纸类型,我们将它称作台地型。另一类是河谷型,这一类不如台地型那样集中,分布较散。主要分布在泸溪、吉首、花垣、古丈等地。这些乡镇主要分布在湘西的河谷丘陵或交通要道沿线,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与外界沟通频繁,属传统的“熟苗”地区。 这种地理分布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剪纸作品之中。从剪纸的内容、题材、实际功能看,两类基本一致,区别不大。但从创造方式、技艺风格、传承特点方面看,就有着较大的区别。 台地型的剪纸保持了较为浓厚的锉花原创意味。从创作者看,此地的作者全是妇女,著名剪纸能手有吴花红、吴六爱、吴凤英、吴桂英、吴吉花、龙香梅等。他们皆为农村家庭妇女,生活在乡土基层,每天劳作不息,参加种田挖土、放牛割草等户外体力劳动,又要做养猪喂鸡、照看小孩等家务劳动。只有在农闲的寒冬腊月和平常的夜晚,才抽空锉花剪纸、挑花绣朵。这一地区的锉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齐全,多为民间服饰及其他日常用品装饰的绣花底稿,俗称“花样子”。 相比起来,河谷边缘型的剪纸分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多的创新性。其图案造型以“线”为主,构图空灵秀雅,也不仅仅局限于服饰和日常用品,还广泛的用于建筑、祭祀等场合。这方面的代表剪纸能手是黄靠天。在制作规模上,是批量生产,多销往外地,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商品化生产,有些家庭就是靠锉花技艺养家糊口。所以在创作队伍上,就不仅仅局限于妇女,许多男性也参与制作。比如黄靠天先生的家乡踏虎乡在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是锉花生产中心,有众多的锉花世家。著名作家沈从文曾高度评价踏虎锉花,他说:“当踏虎花样流行时,三厅城中的针线铺为便利主顾,争做生意,还得从飘乡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连同发售。这种花纸既然吸收了乡村妇女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也就增进了他们的爱美情感,并且还和当地人民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论作用,自然远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沈从文,2002:18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