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2)

(三)
    史语所实施的史籍自动化计划,包括二十五史、诸子、十三经注疏以及汉简释文,都是全文输入。想要查询这些史籍中的任何字、词、句,几分钟内就会有完满的结果,而且绝不会遗漏。
    举例来说,裴松之注《三国志》,征引了大批目前已佚的史料。注文引用史料之後,往往有“臣松之案”、“臣松之以为”之类的案语,或考证史料,或评述史事,很有研究价值。如用传统方法遍查《三国志》,当然要花很多时间。如用电脑检索,则只花了31秒钟,就检索86万多字,得出228条。使用者可以就屏幕逐项阅读,也可以把结果打印出来。
    实例之二。如研究匈奴与两汉的关系,要查询《史记》、《汉书》、《後汉书》的记载。利用电脑查询,只用了261秒,检索三种史籍共490.4334万字,得出1192条。同样,使用者可以在电脑上阅读,也可打印出来以後慢慢研究。
    实例之三。如想知道唐代东北地区的“靺鞨”、“渤海”、“奚”、“契丹”、“室韦”五个民族在两唐书中的资料,利用电脑查询,只用了235秒。 共检索两唐书467.5833万字,获得有关资料869条。⑥
    实例之四。居延新简中有一简,其释文为“五凤三年十一月甲戌朔庚子左农右丞别田令史居付甲渠令史庆尉史常富/候汉{K1D501.JPG}”。“候汉{K1D501.JPG}”是什么人呢?如用传统的方法考释,需用几个月的时间搜寻,不胜其烦,如用电脑检索则十分容易。史语所的“汉简检索系统”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先键入“候汉”二字,得20条,都是关于甲渠道候汉彊的记载,其中有3·12A之背面(3·12B)即署“令史庆”。再以“汉彊”二字查询,得到22条,也都是“候汉彊”、“甲渠障候汉彊”、或“甲渠候汉彊”,可见“候汉{K1D501.JPG}”即是“候汉彊”,令史庆是在汉彊为甲渠候时的令史。除解决“候汉{K1D501.JPG}”是什么人的问题以外,还可以获得许多其他相关的知识。甲渠候汉彊各简删除重复后有23简,纪年者有11简。最早者为神爵四年五月,最晚的是甘露三年三月,这八年内每年都有纪年简。这段时间内任甲渠令史的除了令史庆外,还有令史齐、令史并、令史尊。相关的人还有尉史法常富、居延都尉德、丞延寿尉史充、士吏当安等人,依次查询,使相关的80馀简联系了起来,时间也大致可以确定。⑦
    (四)
    电脑在史学研究中的奇异功用,也使一部分人疑虑会不会产生后遗症。诸如未来的史学工作者是否会不读书了?快速的资料搜寻过程是否会影响对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史语所的刘增贵先生对此作了如下的回答:“其实电脑只是工具,自然有它的限制,再好的系统也不可能代替人们思想。问题的发掘、史料的解释、史实的关联性、史学视野的拓展,都仍有待史家的深思熟虑,也正是史家用武之地,我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即以用电脑搜集资料来说,对史料愈熟悉了解者,愈能得心应手,缺乏基本了解者,也不大可能找到有用的资料。”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有位朋友嘱在《汉简检索系统》中键入“禁”、“忌”、“讳”等字,以搜集禁忌方面的史料。刘先生认为不如“宜”字找到的可能性大,因为“宜”字可查到“宜”与“不宜”两方面的资料,正与禁忌相关。结果证明刘先生的说法是对的。刘增贵先生说:“无可否认的,电脑是有力的治学工具,它的应用已愈来愈广,我们既不应完全依赖它,也不应排斥它,如何使它发挥最大的功用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⑧
    史学研究利用电脑,建立大型资料库,逐步进行小范围联网,进而实现国际间联网,这是一个必然趋势。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个趋势,迎着这个趋势前进。使用西文的,在欧美许多国家早就开始了。使用汉字系统的,除前述台湾一些研究单位和大学外,还有如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东洋学研究资料库”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汉及以前全部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计划、日本大庭修教授的“简牍影像系统”,都是迎着大趋势前进的先行者。中国大陆起步并不很晚,但进展较慢。1987年秋河南大学历史系刘坤太教授就开始建立“电脑化宋人笔记检索系统”,将五十种宋人笔记输入电脑,投入使用以后,成效显著。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很早就开始筹建“中国古代简牍数据库”,当时颇有一番雄心壮志,但限于各方面的条件,断断续续搞了好几年,至今只完成“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的输入,目前已面临难以为继的境地。其他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有的也已起步。如四川大学利用电脑处理“全宋文”,上海师范大学利用电脑辅助点校宋代史籍等等,也是限于各方面的条件,进展不大。不过史学界不如文学界,据有关报导,大陆的专业作家,有60%到70%的人使用电脑。当然还只是用于写作,但就普及率来说还是令人高兴的。史学界则落后很远,绝大多数人还是长年累月弓腰爬格子,电脑的普及率不会超过2%。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如果这篇拙文能在“引起重视”方面发挥一点促进作用,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注释:
    ①参看古伟瀛:《“辟蹊”(PC)与历史研究》,载《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②参看黄清连:《“二十五史全文资料库”与中国历史的研究》,载《新史学》第二卷第二期。
    ③参看孙宝钢:《dBase Ⅲ Pluse与Lotus 123对考古学的应用》一文,载谢世忠、孙宝钢主编:《人类学研究--庆祝芮逸夫教授九秩华诞论文集》(台北南天,1990年)。
    ④刘增贵:《电脑在汉简研究中的应用》一文,载《新史学》第二卷第二期。
    ⑤请参看刘渊临:《电脑甲骨文字典的尝试编辑》,载《甲骨学与资讯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所、资讯工程研究所编印,第35-69页。
    ⑥以上三个实例,均采自黄清连:《“二十五史全文资料库”与中国历史的研究》,载《新史学》第二卷第二期,第125-126页。
    ⑦此例采自刘增贵:《电脑在汉简研究中的应用》一文,载《新史学》第二卷第二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