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铁梁]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2)


    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行动首先设计为一项全国性大型文化调研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抢救什么”和“如何抢救”的问题,为我们的行动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科学认识基础,而这些认识又必将促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加自觉地反观我们全体同胞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以在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前进路程中迈出更加稳重的步伐。因此,它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基础性文化工程。
    现在提出建立这一设想,与已经实施多年并接近尾声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大型项目有直接关联。在80年代中期启动由我国文学艺术界、文化界各方力量联合承担和协同开展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它在最初几年里动员和组织数万人对全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丰富蕴藏开展了大规模普查,在后来十多年里对所搜集的浩繁资料进行严格审定、筛选,出版了十大类代表性作品的省级卷本,加上地区和县级以下的各种选本,形成洋洋大观的资料汇编,被誉为建起了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但是,由于当时对民间文艺以外的大部分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尚缺乏足够认识,形势又没有今天这样紧迫,特别是民俗学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经验、技术条件等都还比较薄弱,因此没有能及时利用当时组织起来的人员和机构更广泛地开展民俗普查,而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留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已有条件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比起对民间文艺的普查与集成,对民俗的普查与编排整理要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特别是它要求调查者本身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修养,较强的观察、发现、理解与文字描述能力等,但是随着时间的前进,民俗学的局部调查已经积累有诸多宝贵经验,理论研究也发展顺利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现在来实施这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大规模行动,在学术条件上已经时机成熟。我们期待着它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和全世界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帮助我们认准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土壤,让我们拥有更加丰厚的对话资本,同时为增添人类文化知识财富做出我们的更大贡献。这个具有百年大计意义的项目,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和勇敢付出。
    三、严峻的形势决定着抢救行动的性质
    所提出的这一行动计划被冠以“抢救”二字,是看到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目前,我国正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并迅速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城乡社会已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加剧。在历史大踏步的前行当中,往日曾伴随我们的许多民俗文化正悄然远去,而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住,更不要说重温它们。现在,清理研究它们的工作相对迟缓,将它们作为资源而给予必要保护的工作更是滞后。反过来说,由于我们的认识和工作没有跟上,许多本来可以保存、可以被记录的民俗事象都过早的地遭到破坏和抛弃。因此,如果再不加紧开展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那么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来丰富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与广泛的国际对话等美好愿望,就都难以实现。此一行动,是要改变我们在保护和抢救民俗文化方面工作的被动局面,也是我们当前必须经受的一场艰难的考验。它需要从扎扎实实的普查做起,再通过调查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尽力促使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更加关心和重视这项工作,进而推动有关制度的建立。
    应当说,民俗在今天遭遇到巨大冲击也有它自身时代局限的原因,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阻止其变化,也不可能强行挽留它。然惟其如此,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它的调查力度,将它原来的真实面貌和实际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周详地记述下来。对那些富有历史教育意义、具有明显研究、利用价值而濒临断绝的民俗,更要加紧调查并提出合理建议,促使各级政府与有关单位采取必要措施而加以抢救和保护。它将对大量民俗文化图文资料加以汇集、编排,建成资料库,这本身就是保护民俗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