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发表大禹及古史形成的看法后,即引起一番强烈的讨论,惊动学术界。顾虚怀若谷,能接纳多方批评,尤其刘掞藜、胡堇人、柳诒徵等人纷起驳难,顾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即不能遽得结论,但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至少可以指出一个公认的信信和疑疑的限度来,这是无疑的。"(24)他希望讨论双方应该各照着自己的信仰,向前走去,走到真理边缘歇脚。"愈驳得猛力,我愈感谢,我更希望有许多人加入我们的讨论,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我们几个人的责任。"(25) 正是在古史大论战中,顾的疑古思想得到了发展。暨"层累造成说"后,提出了"四个打破"的疑古思想,即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顾主张论辨又深受其益。正如他自己说:"我又非常感谢刘楚贤(掞藜)、胡堇人、柳翼谋(诒徵)诸先生,他们肯尽情地驳诘我,逼得我愈进愈深,不得停歇于浮浅的想象之下就算是满足了。我永远要求得到的幸运,就是常有人出来把我痛驳,使得我无论哪个小地方都会亲自走到,使得我常感到自己的学力不足,而勉力寻求智识。"(26) 为了学术的繁荣,在古史论战中,表现出一个深知学术堂奥的疑古辨伪大师的泱泱风度。既不象反对者那样狭着意气,语涉讥刺,也不象自己的朋友对对方恶语回报,而是平心静气的商榷。他曾谈道,当时柳诒徵驳斥自己的古史观时,不免盛气凌人,但自己答复他的时候仍是谦虚有礼。顾颉刚对年龄和学历都低于自己的青年,还是气度宽宏,主张论辨,尤其难能可贵。他的学生刘起釪先生在谈到这点时,举了一个例子,说顾在燕大讲《尚书》课时,提出《尧典》中的十二州受汉武帝十三州的影响,当时一年级研究生谭其骧当场在课堂上提出异议,下课时顾鼓励他把这意见写出来,后经二人复函商讨,把汉武帝的十三州弄清楚了,顾并在日记中自认"屈服"。刘还回忆自己在《尚书》研究中提出不同意见时顾总是予以支持。顾的学生在他的感召下提出反对意见或写文章驳他,顾往往顺了学生的意见把文章修改好,并予发表。顾的气度宽宏还表现在奖掖后学,识拔青年方面。童书业未上过正式的学校,顾知道他读书用功,便邀他到北京,在禹贡学会作为自己的助手。在顾的培养下,童的古史研究造诣较深,成为古史辨派的重要一员。顾从事学术研究喜办刊物,但他的刊物从不追求知名人士文章,所登载的主要是青年后进所作(27)顾扶植青年在学术领域成长的无私襟怀,与那种学阀式的一言堂、压制青年的学风及狭隘的家派观点对比鲜明,格格不入。其气度宽宏、主张论辨的学格人格长为后人景仰。 (四)、对唯物史观的态度。 前文已经提到,顾颉刚学术思想的灵魂是刻意求真,这已同唯物主义者的实事求是十分接近。顾对唯物史观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说:"我自己决不反对唯物史观。我感觉到研究古史年代、人物事迹、书籍真伪,需用于唯物史观的甚少,无宁说这种正是唯物主义史观者所亟待于校勘和考证学者的借助之为宜;至于研究古代思想及制度时,则我们不该不取唯物史观为基本观念。唯物史观不是味之素,不必在任何菜内都渗入些。"顾说自己不谈唯物史观,但他的工作正是为唯物史观之运用"准备初步工作的坚实基础"。他指出,清代学者的校勘训诂是第一级,他们考辨古史是第二级,"等到我们把古书和古史的真伪弄清楚,这一层的根底又打好了,将来从事唯物史观的人要搜取材料时就更方便了,不会弄错了。"(28) 顾对唯物史观的态度,可归结为(1)、承认唯物史观是比较先进的史观。(2)、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是校勘训诂、事实考证的高级阶段。(3)、唯物史观不是全能的理论,不是在任何史学研究领域都有指导意义。(4)、 不愿用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史料考辨工作。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主要原因在于:(1)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在战斗中成长,与马克思主义史家所阐释的唯物史观在理论上不够成熟,更不可能十分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家尚且如此,顾对唯物史观没有彻底理解、深刻认识更不足为怪。(2)顾的思想方法, 远承于传统史学尤其清代学者,近承于胡适等人对西方的介绍,视实证主义观点、理性的观点、社会学的标准及演进法、归纳法、假设法为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来说,顾的疑古辨伪,"还没有超出旧史学的范围"(29),已有的思想方法对新的思想方法表现出天然的惰性和抵制作用。(3)史料考订工作的特殊性, 使其对宏观理论指导的需要显得不甚迫切,而且史料考订工作者易自觉不自觉地与唯物史观的求是精神相一致。因此,顾运用传统考据方法和所谓西方科学方法进行的考辨工作,固然不见森林,但却能见树木;固然不能对有规律性的古史本身作出更深刻的理论研究,但却能辨明许多古人、古史、古事、古地的真伪并得出高于前人的结论。至此,从顾本人来讲,他的治学目的已经达到了,他的成就足传不朽,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家造就成果的大厦,扫清了尘障,构建了坚固的一层。 (五)、以古史考辨为中心,在多重学术领域里开拓。 顾关于这一学格的具体论述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其学术活动中概括出来。 顾颉刚一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大略可归纳为A、古史和古籍的考辨。B、历代地理和边疆的研究。C、民俗学的提倡和研究(30)D、古籍的典校和译注。但顾颉刚和古史辨派的主题是疑古辨伪。研究领域的多重性,使顾在研究某一领域时可以兼采他学,自受教益。顾由辨伪走向疑古,又认为"古书辨"是"古史辨"的"初步工作",(31)已见他注意把握学问之间的联系。他说最先辑成的两册《古史辨》范围不限于古史,但仍用古史署名,"只因我的研究的目的总在古史一方面,一切的研究都是要归于古史的。"(32)在1924年的《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33)里,顾就把研究古器物学、民俗学列入其古史研究计划。尤其对民俗学的提倡和研究,与古史研究相互为用,相互启发,故把对这方面的叙述和分析作为本部分重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