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斯嘉]奚小琴:“剪”不断的回忆(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10 东方早报 2013-02-04 陆斯嘉 参加讨论
在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封底,有一张浓墨重彩的剪纸——展翅的凤凰、殷红的牡丹、淡蓝的菊花。年轻时“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的张爱玲,每逢假期就张罗着动手剪纸。距离她生前居住的爱丁堡公寓不远处,有一座小白楼,在这座现今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里,也有一段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剪纸故事。 1973年进入研究所的奚小琴,摸着剪刀已经四十年了。或许因此缘故,她的眼神有时像刀刃上的光亮一般,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如她老师王子淦的剪纸线条——流畅、挺括,每一刀皆地道,交代皆清楚。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前身)开始组建,昔日上海滩上手艺一流的鞋花剪纸艺人王子淦被筹备组请到研究室,开始了有保障的剪纸创作。在中国画家且同为剪纸人的林曦明看来,王子淦的剪纸从1960年代过于细腻、光滑、气局不大的鞋花剪纸风格,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生活中捕捉题材,再借助艺术的思考与提炼,用剪纸反映出事物的性格特征,富于神韵和艺术气息。 奚小琴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展示了一张王子淦老师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蛙”剪纸——两只黑绿相间的小青蛙,睁大了兴奋的大眼,欲蹬开双脚扑向一缕秀色可餐的水草。“王老师的创作都很有生活的。当时,研究所的荷花池里种着很多荷花,池子里有鱼,有蝌蚪。每到夏天就是一片蛙声,还能经常抓到青蛙。一次,一个同事抓到只青蛙,养在楼上的浴缸里。那是只很肥的青蛙,腿粗,身上是花的,很漂亮。你用手挠挠它,它的腮帮就鼓起来,发出呱呱呱的叫声。王老师看到就马上做了好几个青蛙的题材,其中一张送给了我,大部分都卖掉了。”奚小琴告诉记者,“青蛙”和“大公鸡”是王子淦剪纸的两个重要题材,上海“振鼎鸡”餐饮店的公鸡图样,就是由王子淦设计的。 不过,令奚小琴惋惜的是,由于工艺美术单位曾长期作为国家出口换汇的行业,大量有价值的创作都卖出了,收藏王子淦剪纸最多的是一位台湾地区的收藏爱好者,他曾登门拜访王子淦并从王家带走了不少佳作。奚小琴手中少数几幅王子淦剪纸,除了老师亲赠外,有几张是她在卖出自己的剪纸后,用所得买下老师的剪纸。奚小琴和她师兄赵子平,便是用这种办法“抢救”下为数不多的几张。相比之下,王子淦工作了几十年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保留的他剪纸原作的数量为零,仅有少数几张王子淦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留存在上海博物馆。如今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和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王子淦剪纸,是他的儿子王建中在过去数年中收集起来并用蜡墨技术复原的剪纸复制品。 作为一位当代剪纸人,奚小琴的剪纸收藏实属不多。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为她提供了与各地剪纸艺人集中交流的契机,她向记者展示的几张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都来源于那一年。 一幅长辫子小人的剪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通体红色的小人,有一条竖起来的长辫子,足有小人的两个头高,肩上的小坎肩可以脱卸,小人的背面,眼周一圈还有一丝丝焦痕。 奚小琴说:“这是吉林的满族特色剪纸,这小人有个名字,叫做嬷嬷人。农村的孩子冬天坐在炕上玩游戏,就是用这种小人来扮家家。这个长长的辫子,在满族人看来是通天神的,而你看到的有焦痕的眼睛是用香点出来的,这样看起来就更有神韵。” 世博会上为奚小琴剪出这个“嬷嬷人”的是已故的中国“剪纸大师”金雅贞的女儿关素镅,她完整地传承了母亲的六项剪纸技艺及“讲古”和“唱唱”技能。关素镅在家乡设立了“满族瓜尔佳哈拉老箱底文化陈列室”,保护并传承满族原生态民间剪纸。除了“嬷嬷人”,每逢端午节满族人还要制作窗口吊线动画剪纸。 奚小琴还藏有波兰艺术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上海交流时剪出的一张团花剪纸。“尽管也是均齐图案,但造型一看就是波兰的。画面具有对称性,既有大的块面,也有丝丝缕缕的线条,装饰感特别强烈。在一些镂空处,还会拼贴上不同的颜色和块面,形成块面和线条的丰富组合。”奚小琴说。 奚小琴绝大部分的剪纸收藏都带着浓郁的民族味儿。在她看来,好的剪纸是风俗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剪纸也要反映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而不是拼凑的空洞之作。至于是用剪刀剪出的,还是用刻刀刻出的,又或是她曾见过的一幅全部以香烫出来的,都不成问题。“在纸上用镂空方法来表现的通称为剪纸。剪、刻、撕,甚至烫都是手段,关键看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效果是不是好,有没有艺术性。用刀剪,如果粗犷得没有味道,也不耐看;用刀刻,细致得乱糟糟、交代不清,也不是好东西。”奚小琴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河北非遗“缂丝”民间传承人:技艺传承令人忧
- 下一篇:2012,那些远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