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俞孔坚: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专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乡愁与文明·
    
    作为中国首位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对过去十年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痛心疾首,称其建设强度史无前例,同时其破坏为“五千年未有之破坏”。在他看来,其根源在于暴发户心态和权力意志至上。因此,他主张重新认识土地,重建“土地—人—神”的关系,发现乡土文化景观和本土自然系统的真实的美、生机勃勃的“野草之美”——“野草”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景观的破坏带来文化身份危机
    《21世纪》:您之前曾经提到,过去十年是中国城市景观破坏最严重的时期,称之为“五千年未有之破坏”——整个中国如一个沸腾的工地,到处可见挥霍浪费无度、缺乏人文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大型公共建筑,大江南北可见一个比一个气派、但人气很低的广场。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俞孔坚:城市中我们看到很多现代的建筑,包括央视大楼、大剧院,它们的形式是现代的,但没有现代建筑精神。如果没有现代精神,哪怕是最现代的形式,实际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夫意识、封建帝王意识以及帝国意识的体现。一百个国家大剧院或一千个央视大楼这样看似“现代西方”的建筑,一万条“世纪大道”、十万个巴洛克式的“市政广场”和百万个以展示政绩为目的和移植堆积大树而形成的“中央公园”,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和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因为,它们是古典西方君主意识和暴发户意识以及古典中国封建士大夫意识的幽灵附体。
    中国的城市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疾,古今中外未尝有过。其中存在很多荒唐的行为,如正当中央政府号召节约能耗和材料,各大钢厂纷纷迁出城市以图还城市一片蓝天的时候,却看到一个个展示性的巨型建筑、为求奇特造型而耗费十倍甚至二十倍的用钢量;正当水资源告急,北京地下水逐年下降,国家花巨资将长江之水引到北方时,我们却看到圆明园试图恢复当年浩荡之水面;正当国土生态环境告急,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当下,城市建设者们却忙于到泰山顶上搬运石头,从农民的风水林中挖来乔木,来造大型园林。
    这些荒唐的行为,让中国的土地生态和乡土遗产面临五千年未有之破坏。这种发展方式不但在资源和环境上不可持续,还引发了文化身份危机。
    《21世纪》:如何解释城市景观与文化身份危机?
    俞孔坚:在城市设计中,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其明显。你想想看, 当一位法国设计师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梦想, 将他的杰作—— 中国国家大剧院——移植到中国首都腹地的时候,当巨大、危险的中国央视大楼的修建只是为了制造“震撼人心”的力量时,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是什么?
    从建筑遗产来看,翻开2004年为止的世界遗产目录,被认为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有29项,除了其中的四项为自然遗产之外,绝大多数项目是封建帝王、士大夫们的宫苑和死后的坟墓及其为维护其统治的宗教庙宇建筑和军事设施。我们当然要珍惜历史遗产,保护和善待它们是文明的标志。但现代中国人,难道还要继续这种认同吗?我们当代的文化认同是什么呢?用什么来作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证?
    在中国过往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西方的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呼唤城市和景观设计的“白话”运动
    《21世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上述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
    俞孔坚:如果说殖民建筑、“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式的公园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的模仿,是“五四”时代第一次文化认同危机在设计学领域的反映的话,“城市化妆运动”正是当代第二次文化认同危机给城市景观建设带来的恶果。当代中国设计师应致力于努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的进步,而绝不应让“城市化妆运动”背后的落后思想遮挡设计学的现代化,特别是城市和景观设计领域民主和科学的现代化之路。
    将新文化运动进行到设计领域,呼唤城市和景观设计的“白话”运动,来建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的、日常的“白话城市”和“白话景观”。这个“白话”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所谓“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从平常和当代生活中找回属于当代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份,它的对立面就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中国古典,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西方现代。那些强调形式主义和纪念性的、无病呻吟的城市化妆,是“白话”和平常景观的敌人。
    再者,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善待和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过程;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的经济或其他意义上的土地。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人类的栖居地、土地是需要科学地解读和规划设计的生命系统、土地是充满意味的符号、土地是人所以为之归属和寄托的“神”——土地之神。只有如此,才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
    我们的景观设计,应该而且能够担负起重建“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重建“桃花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