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猴鼓舞:“猴王”仅剩1人 年老难以胜任(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11 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赵红薇 摄影/图 参加讨论
为了看到完整的猴鼓舞,第二天,笔者再次来到沙坡村,尽管村里提前做了安排,但表演者仍没有凑齐,本来十几个人的舞队只来了四五个人。其中一位表演者说:“因为演员的缺少,‘老虎’和‘猴王’都不在家,一些动作无法完成,只能大致将猴鼓舞的特点表演出来。” 穿着猴装的鼓手挥动鼓槌,浑厚的鼓声立刻在宁静的山村回响。鼓手模仿猴子的动作,围着鼓一面跳舞,一面击鼓,滑稽的动作、强烈的节奏与多变的舞步,都充满了一股清新的泥土味,朴实、稚拙、豪放而亲切。 据表演者介绍,猴鼓舞最精彩的部分要数猴王的表演了,他随着鼓声时而用头顶地行走,时而在地上翻跟斗,模仿猴子嬉戏。但由于猴王的表演难度较大,村里只有个别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本事,平时很难看到,只有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演出时,演员们都到齐了,才能看到真正精彩、完整的猴鼓舞。 虽然鼓声在响,芦笙在吹,但猴鼓舞的现状不免让人担忧。这个经历了千年风霜,曾经辉煌的沙坡村猴鼓舞是否会成为遗失在田野的记忆? 相关链接 猴鼓舞,又称“打猴鼓”,大约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在苗山一座庙里,猴子去偷供果吃,无意中跳到鼓上,起初有些害怕,后来逐渐习以为常。每当得到供果时,就高兴地边跳边吃。后来被苗家小伙子看见了,就学着猴子的动作跳跃起来,十分有趣,以后渐渐形成一种娱乐健身活动,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活动的参加者围绕大鼓,吹起芦笙,不断变换舞姿,鼓师模仿猴子的动作吹跳击鼓,故名猴鼓舞。 原来是两个人表演,一人吹芦笙,一人打猴鼓,后来参加人数增加,通常在9 至13人之间,只有一个鼓师击鼓,其他人则跳舞吹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 下一篇:京郊匠人“灯笼张”寻找“传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