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祝愿与赞美──记蒙古族民间艺人那·布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35 新疆日报网 2009-5-13 9:50: 尼·索苏尔 参加讨论
(新疆日报网讯)那·布瓦是和布克赛尔人引以自豪的几个民间艺人之一。笔者曾多次领略过老人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那达慕大会、江格尔文化村奠基仪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成立50年大庆等隆重场合献着洁白的哈达吟颂祝福赞词的情景,他营造出的那种豪情四溢的氛围,颇让人亢奋并让人对他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感。 祝词和赞词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曲调、语言自然流畅、兴之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当生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时,那口若悬河的祝颂者,便要为人们祝福、献上最吉祥、最优美的诗章。祝赞词是最早由萨满祭祀演变而来,在特定的环境中,经特定的礼俗,由特定的人吟颂。老人颇有感触地说:“应该感谢和布克赛尔县县委、县政府给我们这些民间艺人的关爱和支持。多年来,县里搞什么活动,都未曾忘记过我们这些老人,不管是文艺演出,还是大型庆祝活动,每次都安排有一些民间艺人演出的节目,甚至占的比重很大。这不仅为我们和布克赛尔县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延续。和布克赛尔是一个民间文化的富矿,也是保留卫拉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地之一。这些年,通过政府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那·布瓦193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牧民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既擅长弹奏托布抒尔、四胡等民间乐器,又会演唱和吟颂《江格尔》、祝赞词等史诗和诗词。他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托布抒尔的弹奏技巧和讲述故事、吟颂诗词的本领。童年时,他经常跟随父母亲参加各种群众聚会,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民间艺术的种子。1954年他来到乌鲁木齐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班学习两年,毕业后回到和布克赛尔县,经历过中学教员、文化馆干事等多种角色的转换,最终,以其出色的艺术天赋,被推荐为当时和布克赛尔县最具实力的演员,创建了和布克赛尔县乌兰牧骑,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期间,那·布瓦老人继承了老一代民间艺人吟颂祝词赞词的优良传统,博采众长,自成独特风格。他在民间传统的基础上,歌颂新生活、新人,使它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使祝赞词有了无限的生命力。他能熟练吟颂40多种4000余首祝赞词,并且结合时代精神,自己作词谱曲创作出了很多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民歌,如《和布克赛尔嬗变》《金色的摇篮和布克赛尔》《准噶尔沙漠》等,他吟颂的祝赞词风格清新潇洒、文辞优美、格律严谨,善于从历史、传说、神话以及传统祝赞词中汲取营养,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即兴创作中去,不仅受到了农牧民的称赞和喜爱,也引起了蒙古学研究者的瞩目。 老人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走遍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区,搜集了民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祝赞词等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800余篇,并加以归类整理已结集成《和布克赛尔民间文学集》《和布克赛尔民歌集》《和布克赛尔祝赞词集》三本书。但由于经费不足,只有祝赞词一本获得出版的机会,其他两本至今还没着落。 老人至今仍然热衷于搜集民间文学。为此,他孜孜以求地苦旅于民间文化的坎坷之路。虽然老人已步入70高寿,但他仍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着积极的贡献。( 文章来源: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江明、付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熟悉的陌生人之隐秘视角
- 下一篇:谁来维护传承人的尊严